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摘 要: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学生而言,文言文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学生学习过古诗、古代的名人名言;陌生是因为学生从小到大学习的都是白话文,缺少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文言文的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难点。本文以此为背景,探究了文言文有效教学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新中国成立之后,白话文就取代了文言文,日常生活中几乎难以看到文言文的使用。现代教育中,学生在小学阶段一般不会去学习文言文的相关知识,所以学生这方面的基础完全依赖初中教师的教导。虽然现在白话文是通用语言,但文言文作为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不能将之抛弃。这是一种精神方面的遗产,作为华人,我们应该继承并将之发扬光大。所以,我们要学习文言文,从初中就开始。但是文言文有自己一套独立的语法结构,再加上通假字,单字成词等,让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经常不知所云,难以搞清楚作者要表达的含义。虽然我们认识字,但连成句段,就仿佛是另一种语言了。要教好文言文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克服很多的困难,解决一些列的问题。

  1、角色带入法

  虽然文言文用字精准,语句晦涩难懂,但人的情感是共通的,更何况我们身处于同一种文化,更容易产生共鸣。所以在很多无法翻译的时候,可以尝试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人公,来揣测文章的大意。文言文以写景、叙事相关,前者一般都会蕴含作者的情感,而后者也会有一定的情感倾向。这很有利于我们进行角色换位,从作者或者文章主人公的角度来分析文章的句子。角色带入法是将自己带入到文中情境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获得一些对理解文言文有帮助的心得。

  比如《童趣》这篇文章,描述作者小时候玩耍的趣事。学生都是有自己独特的童年的,让学生回忆自己小时候玩耍的情景,再去阅读文章,寻找相似的地方。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文章非常生动有趣,学生需要将自己想象成作者,跟随作者的语句一同神游于土墙凹凸之间,看二虫相斗,体会其中的物外之趣。每个人的童年经历都不一样,但小孩子的心理非常相似,可能大部分的学生都有着类似的体验。虽然说对于文章中生僻字词、语句还是难以理解,但对全文的把握会更加准确。这就是角色代入法的优势,虽然一些细节方面不能研究透彻,但不影响对于全文的理解。主体情感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所有的论述都是围绕它展开的,一但学生懂得了作者要表达的情感,那么在做字词、语句方面的讲解时,学生的学习效率会大大提升,而不是一味地死记硬背。

  2、抓住常用字词、句式的教学

  在教学中,要注意一些常用字词、句式的教学,它们在很多文言文中都会出现,而且大多和现代汉语的用法存在较大差异。文言文难以读懂就是因为这些生僻的字词,以及特殊的句式,与我们的语言习惯出入很大。像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等等,是很常见的用法,而在现代汉语中很少有这种用法。“吾日三省吾身”中的“日”字,应该翻译为每天,作为状语使用。如果不知道这种特殊的用法,就无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读起来会觉得非常地不顺口。像这样的用法在古文中比比皆是,如果不能掌握,学习就寸步难行。还有一些也是需要注意的,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之类的固定用法,举个简单的例子。“何陋之有?”(出自《陋室铭》)正常的语序应该是“有何陋”,句子中间加了一个“之”字作为助词,把宾语提到了句首。像这种句子看着简单,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在不懂得句子结构的情况下,找不出主谓宾,根本无法连成一句话,也无法正确翻译,这些是文言文中的语法规则,是学习文言文无法避开的部分。其实在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看到这样的句子很自然的就能看懂。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句子再怎么变化也都要遵从语法。就像我们读白话文一样,不是只要识字就能读懂的,语法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植入了我们的.内心,在阅读的时候不需要过多地思索,就能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

  3、营造意境

  写文章讲究有感而发,无病呻吟是大忌。古人写作或抒发心中的郁结,亦或者是表达强烈情感……而其中比较常见的手法有借物抒怀和寓情于景,不管是哪种形式,肯定会很注重意境的渲染。古人都很擅长通过对外物的描写来侧面衬托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需要仔细体会这种情感,对学生会有很大的帮助。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刻意地还原这种意境,让学生沉浸其中。

  比如曹操的名篇《观沧海》,文章气势磅礴,曹操的豪情壮志直冲云霄,读起来不禁令人热血沸腾。而全文主要是描写各种壮丽的景色,却能让人读出曹操想要一匡天下的心理。这不是一篇简单的写景类文章,在讲解的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给学生看一些与之类似的景象,帮助学生感受文中那波澜壮阔的画面。再给学生简单地介绍一下当时的创作背景,最大化地还原文章的意境。初中语文教材中绝大部分的文章都是如此,包含着独特的意境,蕴含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学习文言文不是单纯地学习语言,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古文的审美价值,优美的文笔下是深远的意境,构成一幅唯美的画面。学生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应该要看到其中隐含的美,提升自己的审美品位。

  4、结语

  文言文是我国独有的文化遗产,虽然它不再被使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但我们从来都没有遗忘,一直都坚持把它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学习文言文不仅能提升我们的文化修养,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尊重和传承。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普通初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1005150.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

    姚云文 近重阳、偏多风雨,绝怜此日暄明。问秋香浓未,待携客、出西城。正自羁怀多感,怕荒台高处,更不胜情。向尊前又忆、漉酒插花人,只座上已无老兵。 凄清,浅醉还醒,愁不肯、与诗平。记…

    古诗文 2022年9月10日
    65
  • 功名的文言文翻译

    功名的文言文翻译   功名文言文说明生物生存和繁衍必须要有基本的生存环境条件作保障,同时也说明了自然界各生物间有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功名的文言文翻译相关…

    古诗文 2022年11月30日
    29
  • 王士禛《大风渡江四首(选一)》阅读答案

    大风渡江四首(选一) 王士禛 凿翠流丹杳霭间,银涛雪浪急潺湲。 布帆十尺如飞鸟,卧看金陵两岸山。 1:这首诗题为“大风渡江”,而诗中并未着一“风…

    古诗文 2022年11月19日
    33
  • “权会,字正理,河间鄚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权会,字正理,河间鄚人也。志尚沉雅,动遵礼则。少受《郑易》,探赜索隐,妙尽幽微,《诗》《书》《三礼》,文义该洽,兼明风角,妙识玄象。 魏武定初,本郡贡孝廉,策居上第,解褐四门博士…

    古诗文 2022年11月17日
    30
  • 《九疑山图记》阅读答案

    九疑山图记 ①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 ②九峰殊极高大,远望皆可见也。彼如嵩、华之峻崎,衡、岱之方广,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

    古诗文 2022年5月18日
    114
  • 和董传留别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感谢您的评分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古诗文 2020年3月7日
    685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