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邢占双 图/网络
滚铁环,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我们,最常见的一种游戏。奔跑在乡村土道上的男孩子们,哪个没玩过滚铁环呢?
滚铁环的最大麻烦在于没有铁环,孩子无法自己动手制作,不得不求助大人的帮助。首先,家里必须要有一个圆圆的粗铁环。这个东西也许是在牛车上卸下来的,也许只是木桶上的木桶箍,也许是在仓房里的一堆破烂中发现的新大陆。

我的铁环就是牛车轱辘上卸下来的铁箍,当然牛车是生产队里废弃了的,那个铁箍是二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帮我弄下来的。铁箍的四圈是圆润的,滚起来特别灵便,不像伙伴的铁环,四圈是扁平的,滚起来笨拙,声音也不悦耳。
有一个很顺手的铁钩非常重要。如果在铁钩的一头安着一个粗粗的木头把,就非常理想了,握在手里非常合适,更容易把握方向。这件事情对于我来说,得求助于二舅。二舅拿出姥爷的工具箱,叮叮当当一顿敲打,一个漂亮的钩子就做成了。我给二舅的报酬是,将父亲 从别人家撂忙得到的香烟拿几颗献给二舅。
我将那个漂亮的铁环挎在肩上,仿佛肩上背着的是一把枪,让人无比的威武和骄傲。其他的孩子流露出无比羡慕的眼神,他们眼巴巴的望着我,有的还讨好的说,你歇歇吧!让我也滚一次吧。
孩子们手里握着一把用粗铁丝制成的铁钩,铁钩成U型,用铁钩托住铁环挨近地面的部分,就可以推动铁环向前滚动,发出悦耳的铁钩和铁圈摩擦的嗞嗞拉拉的声音。
铁钩的钩可以推带铁环的外侧,也可以推带铁环的内侧。如果是外侧要靠近接近土地的部位,如果是内侧要靠近接近环顶的部位。
滚铁环能锻炼人的奔跑能力,在奔跑中加进技巧,它是对人的手脚协调性和平衡技巧的考验。

推着一只嗞嗞叫的滚动的铁环,内心兴奋不已。似乎觉得自己是神勇广大的哪吒,手里推动的是风火轮,脚下踩着的是风火轮。似乎觉得自己是神通广大的孙猴子,能上天,能入地,无所不能。
手法高超的男孩儿,可以让这只风火轮一直不倒,从村子东头的黄土坑跑到村子西头黄土坑,从村子南头跑到村子北大岗,从村里跑向野外,脸上满是汗水和泥水,体验经过无数凹凸不平的路面的感觉。那时的村路都是土路,被马车的轱辘压得平坦溜光。有的地方带着深深的车辙,这很考验滚铁环人的技巧与能力。
跑在窄窄的车辙里,车辙的底部是平淡的,侧着的帮是凸起的硬泥,脚不小心踩在车辙的帮上,有时也会磕碰脚脖子蹭破皮,有时也会闹得人仰马翻。这很考验人的手脚灵便能力和人对复杂路面的适应性。
有些男孩为了增加铁环的声音威力,在铁环上增加了几个小铁丝的小圈儿,这样一来,铁环滚动时,小铁丝圈增加摩擦的声音就特别大。

乡村孩子的游戏都是没边没沿的,无法预知的,是大胆而又冒险的。比如滚铁环,奔跑的孩子们不知道自己要跑到什么地方去,只是飞速的奔着,不知道前方存在着什么危险,有时一块砖头,一块坯头,一个深深的车辙印,一架行驶的马车, 就能将铁环和人闹得四仰八叉。相比乡村的孩子,城里的孩子可能危险系数更大,哪一条街道上不是车水马龙啊?
孩子们只为了奔跑而奔跑,我们不知道自己要跑到什么地方去。我们将大把的童年时光任意挥洒在乡村土路上,一路奔跑,绝尘而去。我们将一路的欢声笑语挥洒在乡村路上,将满头的热汗滴落在乡村路上。
小学二年级时,是我滚铁环最迷恋的年月。每天吃完晚饭,一抹嘴便背上铁环溜之大吉,直到玩到天黑日落,直到母亲呼唤才回家睡觉。回到家里,是人困马乏,母亲催促完成作业。我的上下眼皮早已打起架来,唉呀,明天早上再做也不迟。结果第二天早上,着急忙慌就上学了。因为作业没完成,挨了老师的批评,被揪了耳朵。
结果那一年考试,我没有达到双科及格,从而成为留级生。班里11个留级生,其中就有我一个,我感觉莫大的耻辱。从此,我发奋学习,就告别了滚铁环。直到小学毕业,成绩一直稳居班里第一。

时至今日,我依然记得那首滚铁环的歌谣:
滚铁环呀,转圈圈,推到西来推到东,小汽车呀,比一比,谁的轮子跑的欢。
滚铁环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响彻我们童年的大街小巷,响彻我们童年的晨昏,飞扬在我们童年的春夏秋冬,飞扬在乡村的榆杨林间,透过都市的喧嚣,穿越时空,回响在我们那一代人的心灵深处。
滚动的铁环,多像我们成长的人生。只有经历过千难万险之后,才能走上一条平稳快速的通道,从而一路欢歌,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