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冬天特别冷。现在想起来其实不天冷,只是我们的肚子里油水少,没有什么抵抗力。
尽管在粗茶淡饭里长大,但身体还算皮实,很少生病。病呢也只有感冒和肚子疼。

感冒重了,会发烧,浑身冷的要命。母亲会让我们躺在炕头上,冲一碗红糖姜水,让我们趁热喝下去,然后蒙头大睡,再加条棉被。
睡一觉,浑身出了透汗,身体便觉得轻松多了,头也不太疼了,于是有了点儿胃口。母亲会塞给我一个酸梨,说这是去火的。另外,肯定会给做一碗手擀面,里面卧上一个鸡蛋,这就是最好的待遇了。

如果病还不见好,便叫来村里的赤脚医生,打一针,开几片药。
村里的赤脚医生是个男的,打针可疼了,我最寒怕,打了几次之后似乎心里有了阴影,现在也特别怕打针。
有时候会肚子疼,母亲会说是肚子里压住了凉风,肚子很胀。母亲会将一头蒜放进灶膛里,烧熟后让我们趁热吃了,百试百灵。

窗前有一棵柿子树,每年都结百十个柿子。摘下来放在窗台上晒着,哪个软了吃哪个。最喜欢吃带着冰碴儿的软柿子,吸溜吸溜的,又凉又甜,爽极了,连皮也吃掉。
小的红薯蒸熟了放在房顶上晾晒,半干不干的食物就成了冬天的零食。揣几块在兜里,上学的时候饿了,趁着课间吃一块。

也可以把玉米炒成爆米花,或炒黄豆,都是我们最喜欢的零食。但是爆米花与州刺史炒黄豆吃起来咯嘣嘣声音太大,而且香味太浓,整个教室的人都会看着你,总是不好意思。
如果有谁拿了几块饼干,同学会很羡慕,知道他家里有在外工作的人,可以买回来各种形状的小饼干,还有特别漂亮的水果糖。

放了学,男孩子们滑冰车,抽陀罗。女孩子们玩扔包子,跳房子,跳皮筋儿。都是高高兴兴的,天黑了才肯回家。所以,经常听到我们的母亲站在各家的门口,拉着长声喊:小三子,回家吃饭咯……
那声音与袅袅的炊烟交织在一起,在村里徘徊。

小时候的冬天,我们只有一身母亲做的棉袄棉裤,一双母亲做的棉鞋,吃的不好,也没有什么零食,但是我们的心却是暖暖的。现在才明白,那是因为我们生活在母亲的怀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