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5月22日,72岁的毛泽东主席,再次踏上了井冈山。
遥想38年前,1928年4月下旬。
就是他老人家带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老总、陈毅带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及湘南起义部队,在这里会合,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史称“井冈山会师”。
在那个白色恐怖笼罩着的年代,或许大多数人都不会想到,正是这如同星星之火的会合,未来竟然发展成燎原之势,并在21年后建立了新中国。
如今旧地重游,日月换了新天。
作为亲历者的毛泽东主席,他老人家的内心里,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感受呢?我们不妨来看这首名为《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的词。

上阕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这是毛泽东主席在重回井冈山时,填写的一首词。这也是他老人家生前,发表的最后两首词之一。
词的一开头,老人家就一语双关。
即坦言自己一直想重上井冈山,又表达出尽管岁月不饶人,自己年事已高,但依旧“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气概和豪情。
如今果然重游旧地,已是旧貌换了新颜。
最让老人家记忆深刻的,是一处叫黄洋界的地方。黄洋界位于井冈山主峰的北面,是当时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五大哨口之一。
在我们的印象中,好像朱毛红军在井冈山一会师,接下来就星火燎原了。
其实哪儿有那么容易!
对于井冈山的这点星星之火,国民党岂能放过,先后发起了三次“围剿”。尤其是第二次,趁着红四军主力转战湘南之际,更是集结了五个团,向黄洋界哨口发起进攻,试图来一招黑虎掏心。
当时留守井冈山的红军,连一个营都不到。
可就是这样,还是连续打退了敌人的多次猛烈进攻。就在这岌岌可危的时候,还是利用一门刚修复的迫击炮,行疑兵之计,让敌人误以为红四军主力回防,这才取得了胜利。
往事已矣,如今回想起来,老人家的评价是:
险处不须看。
人生不就是这样吗?不管当初有多艰难险阻,有多潦倒困苦,只要咬紧牙关踏过去,然后回过头来再看,其实也不过如此!
所谓“筚路蓝缕,玉汝于成”。
就是这个道理。

下阙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井冈山会师之后,实际上当时面临的凶险,不只来自于外部,也有来自内部的。尤其是1929年4月的一封“二月来信”,更使得红军上下弥漫着一种悲观的情绪。
有鉴于此,毛主席便利用战斗间隙,借着给林彪写回信,写了一封长信。
这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时间过得好快,就如同弹指一挥之间,38年过去了。回想起从当初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一直到后来建立新中国,抗美援朝打败美帝国主义,毛主席他老人家不由得豪情万丈: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谈笑凯歌还。
上天也好,下海也罢。
这中间受的那些苦,遭的那些罪,现如今回想起来,无非也就在谈笑之间。
为什么能如此从容?
只因为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什么难事,只要我们“肯登攀”。

实际上也确实是这样。
1928年井冈山胜利会师,是保留住了革命的星星之火,而星星之火也的确可以燎原。然而现实却是,这么一点点的小火星子,岂是说燎原就能燎原的?
付出了多少艰苦卓绝!多少流血牺牲!
说起来,这世界上的事就是这么奇怪。虽然我们总希望能事事如意、处处顺遂,可真正能帮助并且成就我们的,却往往是逆境中的那些个艰难险阻,那些个穷困潦倒。
就像毛主席在一首诗中说的那样:
无限风光在险峰。
平坦的道路上,是不会有迷人风景的。要想领略无限风光,那你就要“肯登攀”,就不要怕艰难险阻。换言之,要想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人生有价值,那就要迎难而上!
这就是毛主席、朱老总等老一辈革命家们,留给我们这些后人的,
最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