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被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儒家和道家中同享尊崇地位。
作为中华民族的源头活水,《易经》广袤深邃,包罗万象,揭示了宇宙空间、自然万物、人类社会各类事物的规律现象,告诉我们如何去正确地做人做事。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今日,分享《易经》中的十大关于人生示警的名句,对于规避人生风险,有很大的帮助。

1.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译文】积德行善之家,吉庆及于子孙,积恶作祸的人家,灾殃及于后代。
【解读】家庭教育是人格形成的第一堂课。家风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世代相传的精神风貌,体现了家庭成员的道德品质、处世原则。好的家训家风传承,会成为一个家族每个人一生的航标,这样的家庭想不兴旺也难。
2.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坤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译文】处在尊贵的地位不骄傲,处在卑微的地位不忧愁。始终勤奋和努力并随时保持警惕,即使处在危险境地中也不会招致灾祸。
【解读】在高位不盛气凌人,就不会树敌;在低位不妄自菲薄,就不会犯错。不卑不亢,不骄不馁,勤奋努力,是走向成功的法宝。
3.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译文】善行不积累,就不足以成名于天下,罪恶不累积,也不足以自灭其身。
【解读】多行不义必自毙。作恶多端的人,一定不会有好下场。想要避免祸患,多做善事,少做恶行。
4.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译文】小人把小善看成无利可图,因而不愿意去做;把小恶看成无伤大雅,因而持续不断。因此导致恶行积累而无法掩盖,罪恶大到无法挽救。
【解读】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世间万事讲究因果,小善可结善缘,小恶也能结恶果。

5.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
【译文】危险是由于自以为安全造成的,灭亡是由于自以为能保存长久造成的,动乱是由于自以为政治清明造成的。
【解读】人对自己的处境和现状,要时刻抱有警惕之心。战国中期的著名思想家孟子用非常精炼的语言把它概括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6.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译文】君子言语谨慎,饮食节制。
【解读】祸从口出,病从口入。言语和饮食二事,一定要谨慎对待。不乱说话,不乱吃东西,一生就会减少很多灾祸。

7.亢龙有悔。
【译文】居高位的人要戒骄,否则会因失败而后悔。
【解读】成功之时更要保持谦虚,万不能轻狂大意。当你万众瞩目的同时,也意味着生活在放大镜之下,言行如果稍有不慎,便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所谓满招损,谦受益。
8. 闲有家,悔亡。
【译文】治家应从一开始就立下规矩,防患于未然。如果这样做了,家人就不会出现过失,不会悔恨了。
【解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特别是在家庭中,立好规矩,防患于未然,家人就会少犯错,也不用事后悔恨。《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我国有许多家训,都说明了规矩对家庭的重要。
9. 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
【译文】德性浅薄而身居尊位,才知狭小而图谋大事,力量很小,却担当天下的重任,很少有不及于灾祸的。
【解读】德不配位,能力与地位不相匹配,都是会发生灾祸的。不能胜任的事,早早拒绝;不匹配的职位,谨慎接受,否则,迟早会招来灾祸。
10.饮酒濡首,亦不知节矣。
【译文】过分安逸享乐,不知节制,将会招致祸患。
【解读】万事过犹不及,适当的享受是可以的,如果过分享乐,就会招致祸患。过度纵欲,会损害身体;过度饮食,会肥胖;过度饮酒,伤身……节制自己的欲望,才能获得更多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