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郭文姝
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
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
——白居易《琴茶》

不觉又是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时日了。一段午后时光,秋风缠绵,一个人,泡一杯茉莉花茶,色洁味雅,茶意,花香,日子,便都在茶里了。一本《恰似故人来》,在沈从文沧桑悠远的文字里,找寻着故人,品味着离愁。秋天的故人,该有多少故事;秋天的离愁,又有多少堆积在心头!光阴深处,一曲唯美的钢琴曲《秋日私语》,茶香清远,琴音静美,日子安之若素。
《琴茶》一诗,有琴、有茶、有诗,想来这样的人生无论何时都是人们内心之向往。人到中年,洗净铅华,读书写字,听琴煮茶,让自己的心在朴素中绽放一朵静柔的花。有人说,在唐代诗人中,白居易是最会享受生活的人。最喜他诗句里的“陶然”二字。“陶陶任性一生间”、“共君一醉一陶然”,这些诗句总是让生活写意着清欢,流溢着浪漫。

诗人的人生诗意洒脱、风雅有韵味。他的一日、一季、一岁的光阴,可以推及诗意的一生。当明月如霜,好风似水,秋意渐浓,他的内心也进入澄明之境。不论他的官当的有多大,多好,他内心追求平等的光亮足以让他洞彻俗世的浮华,觅得一方清净之地。他与古人对话,与知音啜茗,与诗倾诉,因此他写的诗也最多。他可以与元稹志同道合,惺惺相惜;可以与刘禹锡闲饮且相约来日;可以如李白沽酒共饮,享受人生;可以写一写闲适的小诗,聊以打发悠长的光阴;可以听琵琶女一弦清音的私语。
历来公认,白居易的诗在近五万首唐诗中描写音乐是最好的。他几乎是音乐天才,35岁写的《长恨歌》,45岁写的《琵琶行》都成为绝唱,无人能及。也有了那句穿越时空让多少代人心动不已的句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让每一个流浪的人都能找到心之归处,让世间流淌着一缕轻柔的暖风,只为彼此懂得的人相送。

他不庸俗,不奢靡,让朴素简单的人生吹一缕来自古代的自由平等的风。不论门第高低,不论身份悬殊,他们的心都是平等的。在世人眼中,那些地位、身世、境遇本应都是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而诗人通过诗与乐,用心去感悟,逾越了残酷的现实世界强加给人与人之间的鸿沟。他们心灵之间获得的共鸣,让两个灵魂在喧嚣的红尘相遇、相知、相惜。岁月暗换,所有的心事终归虚化。知音,却一直在内心妥帖安放。那个琵琶女若不是遇见知音,怎能在人前不顾及尊严自述身世,她知道她遇到了懂得的人,他在乎她逝去的芳华,虽是萍水相逢,她却如遇到故知般把她的人生际遇全部倾吐出来。是的,相逢何必曾相识,无论早晚,懂你,便好。

《渌水》古琴曲,是诗人的最爱。他精通音律,在诗中多次提到听弹古渌水曲子的平和心境。“茶中故旧是蒙山”,指蒙山茶,蒙顶山,四川的名山。一个春和景明的日子,我也曾登上蒙顶山,亲手采下春芽煮茗,那是一段美好的记忆。相传西汉年间,吴理真禅师亲手在蒙顶山上清峰甘露寺植仙茶七株,饮之可成地仙。诗人喜此茶,是要表明自己的一份超然、平和的人生境界。
家国庙堂,都是诗人的人生。他天性旷达,在官场之中,看不惯尔虞我诈的风气,屡受排挤。无论升官还是遭贬,不管繁华还是飘零,一生写下漂泊与孤独,让心取暖的,惟有知音。自十六岁在长安以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而被当时京城名流顾况所赏识,从此登上文坛。在长安城里,名满京华,有了一个惊艳的开始,他也期待着有一个浓墨重彩的结局。进士及第时,才二十九岁。他毅然走上仕途,只想做一个为民请愿的好官。“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每一个通过读书走上仕途的人,都怀报国之心,想治国、安邦、平天下。而大唐日益加剧的矛盾,让他情非得已,被迫辞官,宏图大志终难施展。

“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诗人年事已高,辞去刑部侍郎之后,无官一身轻,赋闲后不会再有博取功名之累,人生更加逍遥自在。古往今来,人对红尘名利的诱惑是无法抵挡的,为之奋斗了一生的东西,怎能就轻易抛去呢? 现实生活总是会给我们带来困惑,在舍与得面前无法取舍,停不下匆匆的脚步,不知道人生之路该如何走下去才算完满!
行走红尘,总是能看到那些在欲望中沉浮的灵魂,懂得他们在俗世人生中无法解脱的无奈。不觉我也已人到中年,依旧在俗世中挣扎,在悲悯他们的同时,也更加看清自己的归处。奔忙一生,或许到最后才能明白喜气安稳是最重要的。
一生碌碌,所为何来?一茶一琴足矣。
作者:郭文姝,文学硕士,教育硕士,自由写作者。新书《时光里的最美红颜》全国发行,各大书店网站均有销售,现正限量签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