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至今,人们对过新年极其重视,每当到了年末,人们都会为这辞旧迎新的时刻准备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古代,人们跨年的方式也同样花样百出、精彩纷呈,妙趣横生。
说到跨年,就不得不提元旦。“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元旦”的“元”,指开始,是第一的意思,“旦”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人们把“元”和“旦”两个字结合起来,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关于元旦的传说,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的尧舜时期,尧帝在位时,勤政于民,治理天下有方,深得百姓爱戴,但其子无能,所以将帝位让给德才兼备的舜,后来舜把帝位传给治水有功的禹,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正”。

我国历代元旦的月日并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日为元旦,自此历代相沿未改。汉武帝太初元年时,司马迁创立了“太初历”,又恢复正月初一为元旦,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定正月初一(元旦)为春节,以西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今天所说的“元旦”,是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公元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我们所说的阳历。

其实,跨年活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兴起。那时达官贵人的跨年活动,主要是观看歌舞和听“俳优”。到了东汉时期,人们为了欢庆新年,跨年表演有鱼龙曼衍、走绳、藏人幻术等杂技演出节目。

到了南朝时期,跨年夜人们互相拜贺、大摆夜宴,并开展娱乐活动。南朝跨年的热闹,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钦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还有画鸡、燃爆竹、悬索、乞如愿等游戏。其中,祈福游戏“祈如愿”颇受欢迎。人们会把一个锦人埋在灰堆里,再用木棒敲打,边打边喊着“如愿如愿”。

同样,在北宋时期,跨年夜也热闹非凡。人们会结伴前往东京城内繁华的街段品尝各种风味小吃,观看魔术、杂耍等表演。到次日清晨,人们又会穿上新衣,相互拜访祝福。而元旦当天会在京城的街道上设许多彩棚,销售琳琅满目的商品,还有全天营业的舞场歌馆,街上车水马龙,人流络绎不绝;皇宫里则会举行大规模的朝贺活动,百官要向皇帝朝贺,也有辽、高丽、西夏、于阗、回纥等使节前来朝贺,当时被称为“排正仗”。

而明朝的跨年活动除了丰富精彩,还多了些许雅趣。据有关史料记载,在明英宗天顺年间,民间就开始出现了送贺年卡。这种贺年卡用二寸宽、三寸长的笺纸制作,上面印制美丽精巧的梅花图案,并且写上姓名和地址。到元旦这天,爆竹声声,春联鲜艳,人们互相拜年,有人就拿着自己精心制作的贺年卡赠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以祝福对方新年快乐。

清朝也继承了送贺卡这一传统。清朝从康熙朝开始皇帝都有“开笔书福”为民祈福的活动,即每年的十二月初一,皇帝都会亲笔书写“福”字。写好的第一个“福”字悬于乾清宫正殿,其它张贴于后宫、御花园等处,以示吉祥如意。余下的赐予王公大臣及内廷翰林,以示皇恩,众人皆以获得“福”字为荣幸。

由此可见,历朝历代的跨年夜都各具其色,而且大部分习俗都流传至今,虽然古今之间在形式上有了一些变化,但其文化内涵却是一脉相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