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这是清代一位宰相对苏轼和其父其弟的评语。所谓“一门父子三词客”便是指的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三苏同时闻名于北宋文坛,而又同列唐宋八大家,可谓书香门第之辉煌。而后一句“千古文章四大家”则着重赞苏轼,能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苏轼确实是父子三人中最为耀眼的一个,诗为宋诗楷模、词开豪放一派、文赋更为杰出,被尊为继欧阳修之后的北宋文坛领袖。后世对于三苏最为熟悉的也是苏轼,熟悉他的诗词文赋、书法绘画、庖厨酒酿、甚至趣闻轶事。而大多数人对于苏洵、苏辙的了解很少。

尤其是对于苏辙,现代很多人只知他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文也仅仅学习过《上枢密韩太尉书》和《黄州快哉亭记》,而对于苏辙的词,几乎少有人知。
其实苏辙在诗词文赋创作方面与苏东坡不同,苏东坡涉猎极广,爱好很多,诗词文赋各种文体都能信手拈来、驾驭娴熟。而苏辙则偏向保守一些,专注于诗文创作,对于当时尚属“艳科”的词体则很少涉及。因而苏辙传世的词作极少,而这极少的词也都知名度不高。
今天向大家介绍的便是苏辙的一首词,也是他传世的唯一一首《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北宋·苏辙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苏辙虽然很少作词,但其少有的词作都不同于北宋以往的“艳科”词,反而与苏轼词的风格极为相似,颇有以诗法填词的痕迹,风格也多阔远悲壮。这首《水调歌头》就是典型。
这首词说来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还有些关联,苏轼苏辙兄弟二人情感深笃,但长年为官在外不得相见。苏轼在密州任职时,兄弟已有近六年未见,中秋相思难耐,苏轼写下了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而第二年的中秋,苏辙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相和。

这首词上阕写兄弟二人聚少离多的愁情:离别之久,七度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句呼应苏轼去年曾在密州作《水调歌头》,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使得明月都不堪此愁!紧接着数句则想象二人短暂相聚的情景,泛舟共游清河,丝竹助兴,惊起汀州鸿雁!
下阕转而写苏辙自己内心的世界:明月无情,不会为世人滞留,即便今夜待客,明日又是客去主留,孤独依旧,愁情依旧!一句“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化用典故,直抒胸臆:昔日王璨作《登楼赋》怀念故国家乡,如今就怕兄弟二人像那王璨一样,徒然年年登楼相望而不能相聚。悲愁之甚,令人涕泪!

据说苏轼收到弟弟苏辙的这首《水调歌头》后,不禁摇头叹息道:“子由,’明月不胜愁’,’依旧照离忧’,词是好词,但何苦太悲!”
后来,兄弟二人难得短暂相聚数日,苏轼依然记得此事,便再次写了一首《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来开解苏辙,其中有句“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词中豁达开朗之句颇有携手隐世之意,让人一扫离愁悲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