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讀書不隻要靠兩隻有形的眼睛,要用智慧的眼睛去讀。
2、我們的思想我們的學問都是後天的汙染,汙染越多,我們生命的天性越少。
3、此所以我們過去的文化曆史,始終在帝王專製政體中,“內用黃老,外示儒術”的一個模式之下,度過了兩千多年。也使孔孟的道統精神,依草附木式地攀附在帝王政體之下,綿延存續了兩千多年。
4、有器度、有見識的人,他雖然從艱苦困難中成長,反而更具有同情心和慷慨好義的胸襟懷抱。因為他懂得人生,知道世情的甘苦。
5、夫婦本是前緣,善緣、惡緣,無緣不合。兒女原是宿債,欠債、還債,有債方來。
6、能夠成為一個生命,神和氣很重要。道家講精氣神,什麼是精呢?剛才已經講過,不要認識錯了,全身的細胞、能量,都是精,精氣神要合一。
7、所謂天堂地獄與因果輪回,皆此一心堅固妄想之所建立。
8、曆史上的人名和地名,都是真的,但有許多事實,大多數已經走了樣,甚之,完全變質。而小說中人名和地名,大多數是假托的,可是那些故事的內容,卻幾乎都是真的。隻不過再經文人的手筆,加以渲染剪裁而已。
9、我從小讀書時,我的老祖母告訴我:‘孩子啊,讀書可以,不要去做官啊,’因為古語說‘一代做官九代牛’,你這一輩子做官,你來生要九次變牛還債,因為做官容易犯錯誤。現在冇有這個觀念了。
10、今天的世界惟科技馬首是瞻,人格養成冇有了,都是亂的不成器的,教育隻是販賣知識,這是根本亂源,是苦惱之源。隻有科學、科技、哲學、宗教、文藝、人格養成教育回歸一體,回歸本位,均衡發展,才有希望。
11、禪宗不但不立文字,而且以無相、無門為門,換言之,禪宗也是以無境界為境界,擺脫宗教形式主義,而著重禪法修證的真正精神,升華人生的意境,而進入純清絕點、空靈無相而無不是相的境界。
12、當年我讀四書五經,都是要背的。小朋友們要放學了,心裡高興,一邊嘴裡唱著一邊你推我一下,我推你一把的。這樣讀書,心裡會記住,一輩子忘不了。想起來的時候心裡默念一下,其中的道理就又琢磨了一回。
13、長城萬裡今猶在,誰見當年秦始皇。
14、窮歸窮,絕不愁,如果又窮又愁,這就劃不來,變成窮愁潦倒就冤得很。
15、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裡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16、在我個人的理想與希望來說,修一條地方乾道的鐵路不過是人生義所當為的事而已。我們真要做的事,是要為子孫後代修一條人走的道路,那是大家真要做的大事業。什麼是人走的路呢,讓我借用宋儒張橫渠先生的四句話來說。便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17、畏就是敬,人生無所畏,實在很危險。
18、但願此情長久,哪裡分地北天南。
19、學道要營養好,休息得夠,才能用功,人家問我閉關做啥!睡覺。一進關房先睡七八天,以後不要睡了,一坐就用功了。尤其是夜裡十一點以後一定要睡覺,爛睡一臥,那才會有精神。
20、真正的道,真正的真理,決對是平常的,最高明的東西就是最平凡的,真正的平凡,才是最高明的。做人也是這樣,最高明的人,也最平凡,平凡到極點的人就是最高明的人。老子也說過:「大智若愚」,智慧到了極點時是非常平實的。
21、世界上誰最漂亮?每個人自己看自己最漂亮,鏡子照了又照,百看不厭,看到年老,還是喜歡,哈!都被幻化所騙。
22、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裡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23、如果從學術上的觀點來講,既然美與醜、善與惡,都是形而下人為的相對假立,根本即無絕對標準。那麼,建立起一個善的典型,那個善便會為人利用,成為作惡多端的擋箭牌了。
24、以亦仙亦佛之才,處半人半鬼之世。治不古不今之學,當談玄實用之間。具俠義宿儒之行,入無賴學者之林。挾王霸縱橫之術,居乞士隱淪之位。譽之則尊如菩薩,毀之則貶為蟊賊。書空咄咄悲人我,弭劫無方喚奈何。
25、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
26、道是天下人的公道。生命的意義不在**上,自性是光明的,不要被四大牽著走,不要玩弄四大。
27、臨危而不懼,途窮而誌存;苦難能自立,責任攬自身;怨恨能德報,美醜辯分明;名利甘居後,為理願馳騁;仁厚納知己,開明擴胸襟;當機能立斷,遇亂能慎行;忍辱能負重,堅忍能守恒;臨弱可落淚,對惡敢拼爭;功高不自傲,事後常反省;舉止終如一,立言必有行。
28、我除了依照佛經以外,拿我幾十年摸索的經驗,誠懇地告訴各位,你真達到正身、正意,冇有一個身體不能轉化;冇有病去不掉的;冇有身心不會健康的。正身、正意做到了,身心兩方麵絕對地健康,可以返老還童。因為一切唯心所造,這是真的,就是“正身”、“正意”四個字。
29、人有三個基本錯誤是不能犯的: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謀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30、如何是獨樂樂——無事此靜坐,一日是兩日。如何是與人樂樂——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如何是眾樂樂——此中空洞原無物,何止容卿數百人。
31、百年奇特幾張紙,千古英雄一窖塵。唯有炳然周孔教,至今仁義洽生民。
32、英雄與聖賢的分彆:“英雄能夠征服天下,不能征服自己,聖賢不想去征服天下,而征服了自己;英雄是將自己的煩惱交給彆人去挑起來,聖人自己挑儘了天下人的煩惱。”這是我們中國文化的傳統精神,希望每個人能完成聖賢的責任,才能成為偉大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