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书笔记好词好句摘抄及感悟

《道德经》读书笔记好词好句摘抄及感悟,欢迎阅读赏析!道德经是一部经典著作,我非常喜欢,其中深奥的道家哲学是我非常推崇和推荐学习的,读过之后,你一定会受到启发,收获很多不一样的心得,从而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提升文化底蕴。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

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

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

三者不可至計,故而为一。

一者,其上不,其下不忽。

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

是胃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

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

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帛甲本老子》第58章

(注:蓝色字,帛甲本缺,是参照其他版本补上的。)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通行本《道德经》第14章

两个版本在细节上有不少差别。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計,故而为一。

【注释】

:(wēi)上微下耳,可能通“聻”(jiàn),本意是微小的声音。引申为“微”,微小,细微。

希:寂静无声,大音若希。

捪:(mín)通“抿”,抚摸。

夷:无形之物。

至計:全部都计数出来。

:(kǔn)外口内束,可能通“捆”,捆绑、归结;

帛乙本是“”;王弼本是“混”。

【解析“”“希”和“夷”】

人死为鬼,鬼死为聻,聻死为希,希死为夷。——南朝宋·刘义庆《幽冥录续三·卷十四》

我理解:

人死为鬼,鬼是有形体的,因为人死去之后,还有活着的人对他有印象,能想起他的样子。这个阶段,叫做“鬼”。

鬼死为聻:随着时间流逝,死去的人慢慢被人遗忘,只是偶尔有关于他的声音。这个阶段,叫做“聻”。

聻死为希:再随着时间流逝,死去的人没有人再提起了,只有他的坟和在世上留下的痕迹,比如比如住过的屋子,在无声地述说着他曾活过。。这个阶段,叫做“希”。

希死为夷:再随着时间流逝,死去的人在世上一点点痕迹都没有了。这个阶段,叫做“夷”。

从上面的解释可以看出,“通行本”视而不见名曰夷,听而不闻名曰希,搏而不得名曰微。这个循序是不合理的!

而帛本包括帛甲和帛乙,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这个更合理。

【解析“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除了“问”是需要互动的,“望闻切”这三诊都是医生单方面观察病人的手段。

“望闻切”不就是“视听捪”嘛!

人类观察外界事物,主要通过“视”、“听”、“捪”。

虽然人类观察世界的能力在不断进步,但总是有限的,总有一些客观存在的事物,在人类“视”“听”“捪”的能力之外。

我们人类的眼睛只能看一定范围的小物体,超出范围,人类就看不见了。虽然我们可以借助显微镜看到更小的东西,但是总有更小的东西,是我们看不到的。我们人类用耳朵能听远处发出的声音,但更遥远的声音就听不到了。虽然我们可以借助雷达,甚至“天眼”,听到更远处的声音,但是总有更遥远的声音听不到。

我们人类用肢体触摸有形的事物,但有些事物是触摸不到的。即使我们借助于各种仪器去触摸更多事物,但总还有事物触摸不到,测量不到。比如,暗物质。

【解析“三者不可至計,故而为一”】

“微,希,夷”这三者都不能全部计数出来。

人的眼睛看不到分子,比分子更小还有原子,比原子更小还有电子,比电子更小还有夸克,比夸克更小的基本粒子还会有。

所以,“微”不可“至计”。

人听不到的声音,狗能听到;狗听不到的声音,雷达可以听到;雷达听不到的声音,天眼FAST可以听到;一定还有天眼听不到的声音。

所以,“希”不可“至计”,

人触摸不到无形的东西,比如空气。但我们可以借助于气球感受到空气的存在。许多无形的东西,我们可以借助仪器触摸到。但是一定有现在仪器触摸不到的有形之物。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一定会不断触摸到从前触摸不到的有形之物,但也一定还存在人类触摸不到的东西。

所以,“夷”不可“至计”。

因此,无论人类如何进步总还会有“微、希、夷”的存在。

这些东西,经过“道”的分析,一定客观存在。但是却还不能被我们人类所认识,我们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无”。

我们把这种不可至计的东西,统统归结为抽象的“一”。

【毛粒子的故事】

毛主席1955年预言:基本粒子也是可分的。当时的科学家认为,中子是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也就是最小的、不可分的。毛主席说:"以哲学的观点来说,物质是无限可分的。质子、中子、电子也应该是可分的。一分为二,对立统一嘛"。许多中国物理学家一直是维护这种观念的。科学家把构成物质的所有这些假设的组成部分命名为‘毛粒子’。

后来,科学家发现了更小的“夸克”。

毛粒子的故事就能充分解释什么是“道生一”。

在“夸克”出现以前,“夸克”是客观存在,却不为人知的。人类既不知道“夸克”有,也不知道“夸克”无。夸克就处在“一”的状态。

毛泽东通过“哲学”,预测了“夸克”的存在。也就是根据“道”,它应该存在。这就是“道生一”。

等到科学家发现“夸克”,夸克就被认知了。我们观察夸克时,就可以明确的说夸克要么有,要么无。这就进入了“二”的状态。

也就是“一生二”了。作者:郭宗林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1295462.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雍正皇帝》读后感1000字

    《雍正皇帝》读后感1000字: 一直都蛮喜欢看历史小说,从大秦帝国到明朝那些事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看看历史上的大人物小人物,大家、…

    读后感 2023年2月13日
    29
  • “铁杵磨成针”读后感200字

    李白从小读书不太用功,上课只要不在,就偷偷溜回家。在回家的路上,小李白看见一位老婆婆拿着一根铁杵在大石头上磨来磨去地,就问老婆婆在干什么?老婆婆说要把铁杵磨成针,小李白被吓到了,这…

    读后感 2022年6月17日
    116
  • 看漫画《假文盲》有感400字

    车站上的一幕  ――看漫画《假文盲》有感 文盲这个词我们并不熟悉,应该说根本没有听过,可是,我们的社会却处处存在着这种宁愿当文盲的人。上语文课时,我们便看到了一幅叫做《假…

    读后感 2022年7月26日
    105
  • 三毛的《温柔的夜》读后感600字

    三毛的《温柔的夜》读后感600字: 我们总会在某一瞬间,某一阶段想成为某一种人。三毛所著的《温柔的夜》使我明白,理想产生于爱好,使废物“复生”也是一种乐趣。 小时候常有人问我有什么…

    读后感 2023年2月9日
    29
  • 《快乐数学》读后感

    这是一篇读后感300字作文,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因为非常喜欢数学,所以订了《快乐数学》这本书。没想到真是好看极了,从头到尾我都是认真的看了一遍,内容的确丰富,很有…

    读后感 2022年10月21日
    61
  • 我最喜欢的书作文300字

    【第1篇】 我最喜欢的书是《乙乙和丫丫》,其中的两个故事我觉得开心又有道理。 第一个故事的道理是理头发时不能理到一半就逃,因为 理发师会很生气,乙乙也还要付两次钱。乙乙去理发,可是…

    读后感 2022年7月30日
    265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