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东郊意思原文翻译-赏析-作者韦应物

作者:韦应物 朝代:〔唐代〕

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东郊译文及注释

东郊译文

困守官舍,使我终年地烦闷。漫步郊野,曙光荡涤我的胸襟。

杨柳依依,在和风里摇曳不定。青山如画,淡泊了我的尘念俗情。

斜倚树丛,我休息得多么安宁;沿着山涧,继续信步前行。

微雨过后,芬芳的原野更加滋润清新,斑鸠声声,却不知在哪里欢鸣。

我向来喜爱幽静,可惜总难以遂心。公务缠绕,生活常感觉迫促不宁。

我终将辞谢官职,去营造茅屋一进,追随陶潜的步履,但愿得到那清雅的风情。

东郊注释

跼(jú):拘束。

旷清曙:在清幽的曙色中得以精神舒畅。

澹(dàn):澄净。虑:思绪。

丛:树林。憩(qì):休息。

缘:沿着。涧:山沟。还复去:徘徊往来。

霭(ǎi):云气,这里作动词,笼罩。

“乐幽”二句:意谓自己颇爱这地方的幽静,想住下来,却又几次终止,就因公事在身,形迹上还是显得很匆忙。

“终罢”二句:典出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表面要效仿陶渊明辞官归隐。斯,一作“期”。慕陶,指归隐。直,或作真,就。庶,庶几,差不多。

东郊鉴赏

韦应物晚年对陶渊明极为向往,不但作诗“效陶体”,而且生活上也“慕陶”“等陶”。这首诗歌就是韦应物羡慕陶渊明生活和诗歌创作的证明。

这是写春日郊游情景的诗。诗先写拘束于公务,因而案牍劳形。次写春日郊游,快乐无限。再写归隐不遂,越发慕陶。韦应物不想在局促的官署里度日,清晨来到了清旷的郊外。但见春风吹拂柳条,青山能荡涤自己的俗虑,又有微雨芳原、春鸠鸣野,于是心中为之清爽。走倦了歇歇,歇完了再沿溪边散漫行走。但毕竟他是个做官的人,心中时时要冒出公务之念,因此想以后能摆脱官职,结庐此地,过像渊明一样的田园生活。

这首诗写春天山野之景很清新,显示出诗人写景的才能。但韦应物不是陶渊明,陶渊明“复得返自然”后能躬耕田里,兴来作诗歌田园风景,农村景象处处可入诗中,处处写得自然生动。韦应物则是公余赏景,是想以清旷之景涤荡尘累,对自然之美体味得没有陶渊明那样深刻细致。陶渊明之诗自然舒卷,而韦应物则不免锤炼,如此诗中的“蔼”字。但平心而论,韦应物写景,在唐朝还是能卓然自成一家的。

这首诗以真情实感诉说了官场生活的繁忙乏味,抒发了回归自然的清静快乐。人世哲,经验谈,话真情真,读之教益非浅。“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可谓风景陶冶情怀的绝唱。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1296491.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一络索·过尽遥山如画

    朝代:清代 作者:纳兰性德 原文: 感谢您的评分 过尽遥山如画。短衣匹马。萧萧落木不胜秋,莫回首、斜阳下。别是柔肠萦挂。待归才罢。却愁拥髻向灯前,说不尽、离人话。

    古诗文 2020年3月10日
    579
  • “洪咨夔,字舜俞,於潜人”阅读答案及翻译

    洪咨夔,字舜俞,於潜人。嘉定元年进士,授如皋主簿,寻试为饶州教授。作《大治赋》,楼钥赏识之。授南外宗学教授,以言去。丁母忧,服除,应博学宏词科,直院①庄夏举自代。 崔与之帅淮东,辟…

    古诗文 2022年11月21日
    28
  •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这两句是说,风,吹过大江,就掀起千尺浪;吹进竹林,万竿竹子都倾斜了。两句将风的动态通过江浪、竹斜,形容得十分逼真,虽属常见之景象…

    古诗文 2022年11月21日
    74
  •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的意思:没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朱熹《偶成》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

    古诗文 2022年11月19日
    99
  • 睡起晏坐――白居易诗词全集

    睡起晏坐 [唐] 白居易 后亭昼眠足,起坐春景暮。 新觉眼犹昏,无思心正住。 澹寂归一性,虚闲遗万虑。 了然此时心,无物可譬喻。 本是无有乡,亦名不用处。 行禅与坐忘,同归无异路。

    古诗文 2022年10月7日
    52
  • 望海潮(浮远堂)

    朝代:宋代 作者:佚名 原文: 感谢您的评分 危岑孤秀,飞轩爽豁,空江泱漭黄流。吴札故邱,春申旧国,西风吹换清秋。沧海浪初收。共登高临眺,尊俎绸缪。凤集高冈,驹留空谷接英游。八窗尽…

    古诗文 2020年5月23日
    610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