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教育并非老师做了什么,而是人类自身自然发展的结果。它不是通过聆听词汇得到的,而是通过儿童在他们特定的环境内汲取经验而得到的。
2. 关注儿童及其行为(而不是教师)。语言的发展对于所有孩子来说都遵循固定的法则。
3. 人类天生具有学习任何语言(他们生活环境中的语言)的能力。儿童不是生来就具有学习某种特定语言的能力。
4. 儿童在能够发声和模仿他人说话时的嘴形时就已经进入了这一时期。

儿童2岁之前学习语言的阶段划分
1. 最早阶段:也就是孩子大多不足8~10个月时,语言对于他们来说还处于初始阶段;
2. 1周岁时:孩子非常想让别人知道他的需要和感觉;
3. 当孩子长到18个月时,他们发现每一种事物都有其名称。不久之后,他们就已经能够使用“一个单词的句子”或“一些不规范的单词”了。
4. 咿呀学语时期在18个月左右结束;
5. “两个单词”阶段大概在18~24个月开始。“两个单词”阶段非常短,但每个孩子都要经历这一时期。结论:“两个单词”时期的普遍存在说明“语言学习工具”的成熟有一个“相当固定的”阶段;
6. 2岁之前是孩子词汇量的激增期;
7. 词汇爆炸期:2岁之后,儿童运用句子的能力快速增长,并且能把一些新学的单词有序地进行排列;

是一代又一代的儿童对语言进行了更新
1. 如果儿童没有这种对语言的特殊感觉能力,无法自然而然的掌握语言,那么人类所做的工作就全是无用功。文明传承的过程中不可能出现这样的现象。我们必须从这一真实的视角来看待儿童,这非常重要。他使我们的一切行为变得有意义。儿童的行为是以人类文明为基础的。
2. 阶段找分和非连续性发展的观点似乎也是对儿童语言发展最恰当的描述。尤其是在词汇量方面。

儿童在世界重建中的作用
1. 儿童具有一种未知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引导我们进入美好的未来。如果我们真的想革新这个世界,教育就必须将发展儿童的潜能作为目标。
2. 婴儿出生后的头两年对于他的一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3. 人格的形成过程在一个人出生时就已经开始了。
4. 在婴儿的早期阶段,所谓教育是指,为婴儿与生俱来的精神力量的发展提供帮助。
5. 婴儿在精神方面具有特殊的天赋——人类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这里,不是教授把心理学强加于儿童,而是由儿童们自己把他们的心理展现在研究者的面前。
6. 儿童有一颗能够吸收知识的心灵,他有独自学习的能力。

7. 语言学习的最初阶段——单词和名字的使用,有一个非常固定的时间段,好像已经预先设计好了一样。儿童似乎在忠实、准确地根据自然界已经设计好的严格时间表进行学习,犹如一个经过严密组织的老式学校。根据这一严格的时间表,儿童以极大的勤奋对语言的不规则变化及语法结构进行学习。
8. 人类说得最流利的语言恰恰就是在他们的婴儿时期学习的。
9. 在2岁的时候,儿童已经能够认识周围所有的人和事物。如果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会清楚,儿童已经学习了很多的东西,用以促使内心成长

我们所有的东西都是在儿童阶段,而且是在人生头两年形成的。
1. 儿童不但要认识周围的事物,理解并适应周围的生活,而且还有一些我们无法教授的复杂东西,如智慧、信仰及特有的民族和社会情感等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
2. 大自然可以使儿童不受成年人式的推理方式影响,以使他们内在的学习方法顺利进行。成成年人的所谓智慧占据和改变他们内心之前,儿童就已经完成了他们心理构架的建设。
3. 3岁时,儿童已经打下了他作为人的人格基础,到这个时候才开始需要特别的学校教育。
4. 3岁的儿童已经是一个小大人了。

5. 与儿童相比,我们成年人需要60年的艰苦学习,才能学会儿童3年就学会的东西。
6. 4岁半的儿童就能写字,看起来有些奇怪,他们对学习知识还没有任何感觉。
7. 儿童天生就具有这种“吸收”文化的能力。他们的吸收速度甚至比读、写还要快。例如,在对植物、动物、算数、地理的认识和学习方面,儿童同样会以一种简单、自然的方式学习,不费任何力气。
8. 因此我们认为,教育不是老师教了什么,而是人类自然而然发展的一个过程。它不是通过教授得来的,而是儿童从环境中获取经验得来的。老师的任务不是讲课,而是在为儿童设置特殊的环境,准备和安排一系列文化活动。
9. 个体活动是刺激和促进发展的一个要素。这适合学龄前儿童,也适合接受初等、中等或更高等教育的儿童。
10. 如果一个人的天性得到自由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精神肯定未曾因受到压制而感到情绪低落。
11. 人在出生时就已经开始了学习的过程,尤以出生后的头3年获取的知识量最大、最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