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职业规划案例分享: 在银行工作,我得了职业倦怠症?

职业倦怠是常被大家提起来的话题, 现在的工作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患职业倦怠的人也越来越多。关于这个话题,我曾经接受中国青年报媒体的采访。

http://zqb.cyol.com/html/2015-10/08/nw.D110000zgqnb_20151008_4-07.htm

我觉得职场人产生职业倦怠有两大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工作本身比较单调,比如机器操作员;另一方面, 工作跟个人特质不符合,发挥不出能力,越做越累。而在接触的客户中,发现在银行工作出现的职业倦怠率普遍较高。我在从事人才测评的工作期间,主要的客户是银行,访谈的银行工作人员,尤其是基层工作者, 对工作激情不高,出现倦怠的几率更大。有的人柜员一做就做几年。我的大学同学,一毕业就进入银行从事柜台工作,在前6年得了抑郁症,其中很大的原因也和工作的枯燥有关。而前段时间做的一个咨询客户,也让我对这职业倦怠产生了深入思考。

金融行业职业规划案例分享: 在银行工作,我得了职业倦怠症?

2

这个90后的女孩,在上海一家地方银行从事柜员工作3年。她在咨询表中列出一系列问题:

“当前这份工作我还应该继续做吗?是否有更适合我的工作呢?如果有,我应该做什么准备?如果没有,在现在工作基础上,我应做些什么以谋求提高与发展?”

话说,银行工作一直是很多人艳羡的,表面光鲜,工作又稳定。当年给中国银行总行做校园招聘时,1个职位几千人来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可是进去之后,却与想象大不一样。这个客户道出了一部分银行从业者的心声, 在里面,看不到希望,但出来吧,人人艳羡的好工作,丢了觉得可惜,真是所谓“鸡肋,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面谈的时候,客户是一个特别安静的人,说活也轻声轻语的。虽然才25岁,感觉缺乏年轻人的活力。

咨询开始,客户倒是很能敞开话夹:

“我工作时没有热情,没有继续做下去的欲望,觉得这个工作没有什么意义。但是我觉得好像我现在再改行已经晚了,也很质疑自己的能力还能做银行以外的其他工作吗,自己也觉得可能银行已经属于比较适合我的工作了”。看来苦水憋很久啦!

“如果不适合的话,什么时候改行都不晚。你这么年轻,机会多着呢!”比较偏心的来说,做咨询做年轻的客户是比较容易些,因为年轻,机会多,因为年轻,身上背负的东西没那么多,改变起来也很容易。

“我想我的压力主要还是来自自己,因为工资不理想,工作的也不很开心,也有一部分来自家人朋友,看到他们的发展很好,相形见拙,也很着急自己。”安静的背后是焦虑。在大城市生存不容易,工资交了房租就所剩无几了,客户工作三年了还靠家里资助。

在自我探索阶段,客户也谈到:“我也是一个听话的孩子,考大学时想填填英语专业,但家里人说金融火,就报金融了。”

又一个“随”了他人的乖小孩,我发现随别人的,自己的生命能量显示得就比较弱。因为没有做自己吧!

虽然工作几年,却没什么朋友,可见也是一个很内向,不善于交际的。平时除了上班,偶尔喜欢弹弹吉他。

“这个兴趣爱好很好,多坚持!”平时工作就比较枯燥,业余生活再不丰富些,人也会疯狂的。“我个人觉得自己还是比较喜欢安于现状的,思维不是很开阔,做事也不是很灵活。”在对自我的评价中,她看到自己的多少缺点。形成这种想法的原因一是和她的内向谨慎的性格有关,一是和她所处的环境有关。

在她的价值观中 “工资高、福利好”是最重要的,即使有的人不喜欢做一件事,但最终会屈从于自己的价值观,价值观也是自身的一部分。

在职业满意度这方面,她在“发展机会上”给了特别低的分数。这个问题似乎也成了银行青年员工的一个普遍问题。前些年给银行做面试时,招聘应届毕业生,在基层培养几年就会提拔到基层管理者,这几年再面试,银行方面明确这个职位就是柜员,3-5年都没有机会提拔。这里面有很多是研究生毕业。

记得在给北京银行做储备干部竞聘时,一些毕业于北京知名高校的研究生,在银行工作几年后,接受我们的测评,结果还是让我们有点失望:考虑问题太窄,眼光也聚焦于手头的工作。不禁感慨是不是工作太枯燥了把人的生活激情都浇灭了。

而国有银行因为体制问题,没有更多的新职位给年轻人,年轻人的流失率也年年升高。这也造成职业倦怠的一个原因 –看不到希望,心就先累了。

很多人为了稳定的工作,放弃自己的喜爱,放弃自己发挥能力的机会,耗在一个企业,以为自己赚了,殊不知从事压力过低、缺乏挑战性的工作,个人能力得不到发挥,无法获取成就感,也会产生职业倦怠。

这其实是对自己最大的不负责-对自己本身也造成了伤害,因为职业倦怠会让你产生抑郁。

3

我们也提炼出适合她的职业要素:

1、与人沟通的,帮助他人的;

2、专业度较高的;

3、能够运用自己的专注度的;

4、独立性相对较好;

5、工作稳定,具有较好的薪资报酬的;

根据职业要素,我们分析了柜员这个职位事务性、操作性工作较多,专业度也不凸显,对她这种需要用专业度来支撑安全感的人来说,长时间下去,只会越来越焦虑。而她的个性本身和银行业本身的特点也还比较匹配:她认真负责,谨慎细致,也喜欢较为稳定的环境。虽然银行现在的竞争比较激烈,相对其他行业还是相对稳定的。但如果留在银行里,客户需要有更长远的发展,如果一直停留在现在这个职位上,职业倦怠会越来越重。

根据她的特点,建议她走银行的运营条线(银行有市场条线和运营2大主条线,运营更偏重风险管控),她的特点是认真,谨慎,在风险管控意识上会比较强。而各个分行的管理班子,都有负责风险控制的分行长。风险控制对银行来说有时候比发展还重要。如果她能从网点的业务经理,逐渐发展,可以冲冲网点的副行长或者说业务职能部门的负责人,这需要时间积累,但按照客户的稳重的状态,还是有希望的。之前我们给银行做过很多业务经理的竞聘工作,这些被选拔上来的人确实会放到比较重要的位置。不过也得看机会。

另外也可以走风险管理的专业路线,银行也有专门的职位,是负责专业,不参与管理。另外客户如果有机会可以在金融行业进行职位转行,从事风险管控,但相应的压力可能会非常大,客户需要面临很大的挑战。这个长远的规划还是比较激励客户,至少让她看到希望。

4

针对目前的倦怠状态,我也提出了以下的策略,来缓解职业倦怠:

1、工作丰富化策略

主要有三个方面:

1、8小时理论。在工作之余继续工作,创造更多绩效。真正决定人与人之间差距的,是工作和休息之后的8小
时。

2、主动涉及更广泛的工作,或主动接受更高一级的任务和期望,给公司一个强烈的印象,就是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而且有更能力承担更重要的任务。

3、考虑第二职业,或者投身于公益工作。兼职可以把没发挥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第二职业长期坚持下来,也可以成为主业。同时业余时间在一些机构做社会志愿者,能获得极大的幸福感。我以前在北京参加JA志愿者活动,周末给大学生讲职业规划,也认识了不少年龄相仿的朋友,过得非常开心。

2、职业形象策略

这是一项用来传达成功讯息的策略。虽然银行里每天都是制服,但平时要在休闲时间里,或者允许范围里,让自己的职业形象更靓丽,穿得美,精神也大好,周围的人也愉悦,也大大增加自己的职业机会。

金融行业职业规划案例分享: 在银行工作,我得了职业倦怠症?

3、运动策略

这个策略对各种职场症状都有效。运动流汗会把身体的毒素带走,人的精神状态变好,也更加积极。但运动贵在坚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效果不大。客户可以接受跑步,我让她制定一个跑步计划,然后每月给我汇报一次完成情况。(不少客户我都布置这个作业,但目前都没给我反馈,看来能真正做到这个的,确实需要毅力:) )

金融行业职业规划案例分享: 在银行工作,我得了职业倦怠症?

4、身心灵成长策略

通过阅读相关书籍、静坐、冥想等方式来实现身心灵的发展,让人的精神层次达到更高的层级,从而人格更加健全、完善。详细方法见文章《职业规划师倾情分享:女性职业规划,两条腿走路》建议客户阅读性格和身心灵的书籍,上海这类的工作坊也比较多,休息的时间可以多参加。

希望在职场打拼的各位,永远不要放弃希望。因为正是希望是打败所有症候群的支柱!

金融行业职业规划案例分享: 在银行工作,我得了职业倦怠症?

作者介绍:

王虹,CCDM中国职业规划师、CCDM资深职业规划导师。作为国内职业规划的先行者,具有6年职业规划个案咨询经历,累计咨询近千余案例。作者旅行7国,并参加美国和非洲18个月海外志愿者项目,跨越美洲,非洲,对跨国文化有深入了解,具有丰富的人生经历。通过职业规划咨询案例分享职场、自我探索、个人成长、梦想实现!

职业规划咨询预约:

微信号公众号:职业规划师echo(ID:careerplanningecho)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19853.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