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咨询的这些年里,接触的90后客户越来越多。对我来说我很喜欢和90后的客户沟通,他们观念比较新,乐于接受变化。但在这个群体上有一些共性的部分,那就是独立性不高,不管是经济的还是精神上的。
其实这个问题不是90后的专有问题,当80后处在这个年龄时,也是不独立的,被各种媒体狠批。现在是90后涌入职场之时,这个问题在他们的身上更加凸显。
而不独立背后,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引起我们思索的。
1
妞妞 :“父母离异,我没有安全感。
我和妈妈是患难母女。”
客户妞妞来咨询时,非常着急。公司换了无数个,口袋也没钱了,房租都没有着落。所以她花了很长时间在谈价。我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客户,有点不知道怎么办。
但可以感受得出,她觉得不变化不行了。
没过几天,接到一个女士的电话,说是妞妞的母亲。
陈女士在电话中很是激动:
“这些年啊,工作上都还不能自立,今天要学这个,明天要学那个,就只能找我要钱,就逼我啊!”
妞妞的父母离婚了,妞妞更多事情都是找妈妈。
“我们这一代人啊,有个工作先做着,再骑驴找马。而她偏不!不喜欢的就不干了,下家还没找到,就辞职。连付房租的钱都没有!”
从妈妈的口中,我了解妞妞更多的情况。小姑娘也真不容易,一个人在南方的一线城市打拼。
陈女士的电话中有无奈,愤怒和恨铁不成钢。
而妞妞说,一点小事,妈妈都会指责她,让她很受伤。
“你们母女都处在这种情绪中,没法认真倾听彼此的心声啊!”我忍不住说。
妞妞说虽然和母亲处于这种指责,但彼此却是“患难母女”。父母离婚后,妞妞被判给父亲,但女儿天生和母亲比较亲,往妈妈这里来的比较多,所以爸爸索性经济上不支持了。在工厂做工的妈妈经济压力可想而知。
“我经常在做冥想时,看到自己一个人孤单单的,非常害怕。”妞妞描述这个感觉时,我仿佛看到一个孤单的小女孩站在热闹的街角,羡慕地看着被爸爸妈妈拉着手的小伙伴,眼中充满落寞。
在该得到爱的年级,却像负担一样被推来推去,让孩子严重缺少价值感。
“可能因为我不好,或者做错什么了,爸爸妈妈都不要我,爸爸妈妈才离婚。”
孩子总是把不好的事情的原因揽在自己身上。
妞妞在工作的4,5年了,不断地跳槽,经济状况非常不稳定,需要不断靠妈妈接济。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好,但却无法跳出困局。
因为没有一个基本的安全感,又要强,但实际能力还有差距,所以出现这种恶性循环。而且这种循环对妞妞本身已经造成了心理影响,但是她并不知道。
一个没有获得较好的爱和呵护的孩子,本身的自我价值感不高,那么在金钱观上,也会有一种“我不值得”,或者“我留不住财富”的心理。
妞妞虽然通过频繁跳槽,薪资有一定上升,但都维持不了多久,也和自身与工作的适合度有关系。
对于妞妞来说,这个经济和身心的独立旅程,还有一段路要走。
对于90后的父母,多半是70后。而70后相对是开放的,所以不合适的选择离婚的有很多,而且他们中的一部分和孩子的关系很好。单亲家庭就会形成比较强烈的“患难母女”或者“患难母子”,(“患难父女”和“患难父子”还不多见)。
这关系随着孩子的长大,会让孩子很难独立出来。
2
吴龙:“我一直在哭。
我只想回老家,离父母更近。”
经历了客户吴龙的案例后,让我不得不说说“断奶”这个词。
客户吴龙在中东工作,在一家中国知名公司的海外销售部从事销售。
第一次做咨询时,吴龙说:
“我很想家!我以后准备回国,而且要回到离老家近的省会城市!”
按理说,吴龙所在公司总部在深圳,要是回国也是先选择深圳吧,但他一下子就跳到老家-一个比较偏远的省份。
而吴龙所讲述的几个故事,都有一个主题-“哭”。这对于一个处于中国文化的男孩来说,是有点不好意思的。
“2岁时,当我在黑暗中睡醒,周围没有一个人,我拼命地哭。。。”
“10岁时,爸爸生病住院,妈妈去照顾。我寄居在亲戚家,默默垂泪。。。”
“15岁,我转到新的中学,想家,也经常哭。。。”
这个男孩,也是多愁善感!
“你现在在中东,离家更远了,还哭吗?”我忍不住问。
“呵呵呵,不哭了,这里同事们对我都挺好。”吴龙很不好意思,在电话那头。
“其实,你一直都没有心理断奶。你虽然远离父母,但内心是没独立的,内在还在依赖父母,还是一个小孩。这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所有的人都会经历过这样时期。”
孩子生理上的断奶是在8个月后,有的孩子更晚,直到几岁后。
真正的独立,是心理上断奶。你不再在心理上依赖父母给你呵护,自己撑起自己的世界。
“你想家,并不是你多爱父母,父母多需要你照顾。而是你在心理上需要他们。你对于他们的情感需求,多于他们对你的情感需求。”
“对,我也发现了!”吴龙坦诚地说。
《懂得生命》中谈到,所有的年轻人,当走出家门,面对自己的世界时,也是走向独立的开始。父母放手让孩子离开家门,走向世界,走向独立,这是每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一步。
但很多父母惧怕孩子独立后,和自己的“粘结”淡了,于是想各种办法让孩子留在自己身边,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不让孩子长大。这样的父母对孩子的情感需求大于孩子对父母 的情感需求。
不过对于吴龙来说,父母是很放手的。
而在方案探讨的上,结合他的优势和潜力,建议把影视传媒、广告等大众传播行业最为一个方向,但他觉得不
能接受。他想当个老师。在老家,老师最受尊敬。
我让他先做行业调研,咱们下个月再沟通,确定最终的方向。
第二个月,他又从中东电话过来。
“王老师,您上次说的心理断奶,我看了您推荐的书,我发现我确实是没断奶。现在我想通了-我不会回老家 了,那里的发展环境不是特别好。”
客户的自我成长,比我想的速度更快。
“另外你之前说的影视传媒和广告行业,我当时很排斥,因为以前接触过,感觉不好。有点主观,这个行业这么大,当时只是接触一小块。我做了调研,里面有可以发展的空间。”
吴龙是一个比较开放的男孩,易于接受变化。
我们接下来针对他喜欢的教育培训行业以及他愿意尝试的传媒行业,做了针对性的方案和实施计划。
当心理断奶后,你的力量更强,给自己的选择更多。
你,如果那么依恋父母,是不是也中了心理没断奶的蛊?
3
薇薇:“爸爸让我读研,我不想读。
我想回国工作!”
薇薇高中时就出国留学,明年本科毕业。对于毕业后的取向, 严重困扰了她。
爸爸希望她继续读研究生,而她不想读。
“再读研究生,需要50多万,爸爸赚钱不容易,我希望这个钱留个父母养老!”
薇薇是个孝顺的孩子,爸爸在家乡做生意,现在生意不是很好,不想再添负担。
“可是爸爸觉得,要为以后留个后路,拿到新西兰的居留证,以后想回新西兰的时候还可以回来。而要拿到居留证,就需要读研究生。”妞妞纠结得不行。
“那你想留在那里吗?”
“我不想,我想回国,我不想在国外发展。”薇薇的回答很坚定。
薇薇虽然海外留学多年,但骨子里最喜欢中国,从小温馨、友爱的家庭环境,让她不想在异国他乡扎根。
原生家庭好的孩子,都想离家再近点!
“那看来是你爸爸为自己留的后路,因为你并不需要后路。”
我们俩一分析,因为她爸爸在国内经商比较久,生意做得艰难,看的不好的东西也多了,有种想逃离的感觉。这种逃离可以通过让女儿有海外居留证来达成。
父亲内心是不安全的,而让女儿读研,可以让不安有个出口。
爸爸表面上是为薇薇,其实真正分析下来是为了自己。而 薇薇非常敏感,这让她背了极大的思想包袱。
咨询完后,我们确定了职业目标,而这个职业目标和薇薇考研的必要性并不大。薇薇也觉得回国发展,以后有必要再去读研。
咨询后几天,她给我发了这个文章连接:《父母真的只是为了孩子吗?》
https://zhuanlan.zhihu.com/p/22558083?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1
也让我感受到薇薇的无奈,以及中国孩子的无奈。
真正无条件的养育,确实很难,尤其在这种“养儿防老”的价值观下。但又更多年轻的父母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这也是可喜的现象。
薇薇是很聪明的女孩,一点点把自己的决定输入给父母。最后父母也接受了她的选择。她坚定了,父母也就不太干涉。
4
长大了,独立了,养育自己的孩子,孩子长大,独立,出去。。。这是生命的主旋律。
但是,新一代人,不独立,似乎成了主旋律。再深入挖掘,背后的深层原因也许是:我们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一个独立的人,而是为了养大一个人,让他/她过得体面。
体面与否,与独立并无太大的关系。
作者介绍
王虹,CCDM中国职业规划师、CCDM资深职业规划导师。
作为国内职业规划的先行者,具有6年职业规划个案咨询经历,累计咨询近千余案例。作者旅行7国,并参加美国和非洲18个月海外志愿者项目,跨越美洲,非洲,对跨国文化有深入了解,具有丰富的人生经历。通过职业规划咨询案例分享职场、自我探索、个人成长、梦想实现!
职业规划咨询预约:
新浪微博:职业规划师王虹
微信公众号:职业规划师王虹 (ID:careerplanningec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