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600字初中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记得拜读龙应台的作品是在初一,一篇感人至深的《目送》将我领入了她的世界。

 龙应台出生于台湾高雄,是一位知识渊博,视野开阔的作家。1986年出版《野火集》,抨击国民党的黑暗统治,轰动台湾。当月再版二十四次,对台湾社会产生巨大影响。1999年,任首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2003年以来,她先后任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大学访问教授。《南方人物周刊》“中国五十位最具影响力公共知识分子之一。

 龙应台的儿子安德烈,1985年12月生于台湾。八个月大移居瑞士及德国,儿子十五岁即走遍大半个地球,对许多问题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相差三十年的两代人,母子俩同时也代表两个不同的国家,中间横着东西方文化。等龙应台回到安安身边的时候,却发现那个小男孩已长大成人,并开始冷淡甚至排斥地看着自己的。于是龙应台决定重新认识这个大男孩。母子俩开始了长达三年的书信沟通,并记录于书。结果呢,也正像书中所说的,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儿子,也是重新认识了人生中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

 这本书给了我太多的触动。往小里说,我感觉到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代沟难以消除,但不是不能消除。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不能只停留在那些不痛不痒的嘘寒问暖:吃了吗――嗯。功课做了吗――嗯。没和吵架吧――没。不缺钱用吧――嗯。三年,真的不短。更多的是交心的谈论,让彼此了解对方才是解决代沟的最好方法。我学会了怎样在青春期中与父母交流,怎样维系和父母的关系。孩子要更加体谅父母,而父母也要学着研究,解读孩子的心。

 另外让我触动的是两代人人生观、世界观的差距,当然也是两国文化的差异。它包含的内容可谓千万。从严肃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到微不足道的生活常规细节,诠释着亲情,又透着浓烈的教育味道。只是在文章中母子俩都站在一种欧洲人的视角看待一切。当然龙应台更台式一些。不过她一直强调自己是世界公民。

 这样一本书让迷惘中的我迅速清醒过来,让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我重新找到了方向。书中的儿子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和五分认真。语气和态度最接近现在的我们。而母亲则有八分认真,二分的知性怀疑。对儿子的变化研究认真。三年的书信打破了东西方文化之墙,也打破了母子之间名叫代沟的墙。龙应台“认识了人生中第一个十八岁的人”,而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而我呢,也重新认识了自己。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201564.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读《追逐幸福》有感1000字

    正如文章开头所说“每个人都想得到一份甚至更多的幸福,但幸福究竟是什么,也许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答案”,我也认为幸福是一种亲切感、归属感、快乐感…… 记得我小时候,每到此时(也就是过年…

    读后感 2022年7月12日
    87
  • 《MOVE图鉴-昆虫》读后感2000字

    《MOVE图鉴-昆虫》读后感2000字! 这本书一拿到手里,我就觉得自己是昆虫专家了。 先向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写了哪些内容吧:这本昆虫图鉴,总共讲了11大类的1200种,每种昆虫都…

    读后感 2023年2月6日
    27
  • 《大江大河》读后感1500字

    《大江大河》读后感1500字: 当读《大江大河》这本书时,我以为象这种被称为主旋律的书一定是比较枯燥的,然而读过之后内心非常地震撼。这本书时间跨度很长,近三十年,人物众多,主次分明…

    读后感 2023年2月15日
    20
  • 《两栖小孩》读后感300字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两栖小孩》。说的是一个女孩,她的名字叫莫茶。她有两个家:一个在乡下,一个在城里。她既是城里女孩,也是乡下丫头。 二年级以后她来到城里上学了,她特别擅长…

    读后感 2022年7月4日
    94
  • 《草房子》读书心得600字

    【第1篇】 爱的旋律 ――读《草房子》有感 有一本书,书中没有一个字,却处处是爱,书里没有作者的姓名,人人都是它的作者。这本书就叫做生活。不管是慈祥的爱,还是严厉的爱,都会奏出这世…

    读后感 2022年7月26日
    249
  •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350字

    【第1篇】 《鲁滨逊漂流记》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从小有个梦想,就是能够出海。他的是做生意的,他的生活环境也挺好的,可是他却依然非常想出海。有一天,他的告诉他,他有机会可以出海了。…

    读后感 2022年7月24日
    103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