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人生/文(湖南)
寒冬的尾巴紧紧缠住初春的衣襟,
清晨时刻羽毛抖动在残雪覆盖的崖石上,
微弱的叫声被寒风淹没在宽阔林地的深处。
此时一个老妇人带着一个男孩经过这里,
穿着普通的俩个人要去哪里?
冻得红红的手毫不畏惧。
"奶奶,我记住了。”
“记住了你也要去”。
她们继续着寒风中的颠跛。
老人不知道走了多久,
来到一座见不到一根绿草新坟前,
老人拿出三根香和厚厚一垫纸钱。
火柴划了一根又一根,
最后在青年的衣胸里才点然。
随后,老人深情地望着坟墓说,
儿啊,我带你牛儿来看你,
他今天就要上班去了。
你没有辜负俺杨家的祖训,
干的政府满意。
老人坚毅的眼神紧紧盯着牛儿,
牛儿说,奶奶,你的话在家里说了好多遍了,我听见了。
那你跪下跟爸爸表个态。
爸,儿子如果耽误了公家的事,没脸来见您。
好,回去吧,你爸爸听到了。
一老一少又在毫无温暖的阳光中
步覆跚跚地向家的方向走去。
这位老人就是抗联英雄杨洁昌的老伴,
当年抗联的通讯员。
解放后一个人把一岁半的儿子养大,
六八年亲手交给她曾经的首长,
现任煤矿矿长雷光华。
当时国家正在实施第三个五年计划
大规模建设需要大量煤炭,
当时生产工具落后,
纯靠手掀铁刨,
一块一块地从几十米的地下,
靠人工背上来,
运到祖国建设的前方。
奶奶的儿子带领一班人,
每个月都要争得一面流动红旗。
每年都要戴上大红花坐在主席台上,
为革命的家属争了光,
为杨家的传统家风争了荣誉,
也为革命的奶奶争了气。
使奶奶更感动的是周总理来煤矿看望了她:
“大姐,革命年代杨洁昌同志为革命牺牲了,今无他的儿子
在建设年代为国家急需煤炭作出很大的贡献,
我代表党中央毛主席感谢你们。”
此刻老年人走路很艰难了。
孙子双手托着老人,
在泥泞的路上一步一步艰难前行。
牛儿,我怕不行了。
你把家锁上,
搬到煤矿上去住,
那里才是你的家。
奶奶,不会的,
我背您上医院,
不用了,回去叫你三叔来,
我要葬在你爷爷一起。
奶奶的手从口袋里掏出一个五角红星,
递给牛儿,
这是你爷爷走的时候手里揣着的,
说要交给我。
我就给你。你明白吗?
“明白,奶奶。”
牛儿紧紧揣着,
像是揣着奶奶的那颗心。
放下奶奶,牛儿急匆匆叫来三叔。
第二天由政府出面在煤矿的场坪上
举行了追悼会。
这个牛儿就是我爸,
是我学写作文巜接力棒》
他告诉我的。
我成人后也成了一位井下工人,
只是父亲退休在家,他依然
关心的是矿里的安全和生产,
再就是对我唠唠叨叨。
一天我告诉他。
当了厂里文艺社社长。
他问我还是在井下?
我怕说只摇了头
他恼羞成怒,
我活一天你就休想离开。
第二天我去市里辞了职,
仍然下井,
依然拿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