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编辑出版新人的职业生涯规划
首先,机会第一。刚进入这个领域,一个新兵蛋子,啥都不懂,此时此刻,你如果这也咿哩哇啦,那也乱发议论,那你绝对是一个令人讨厌的人。换句话说,你就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为你所用。还有一点更重要,对于一个新兵包括那些干了一段时间的老新兵,你的话语权还不算多,你赖以工作用的工具磨得还不够快,你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强,这个时候你就不能去过分地讲什么条件。此外,不讲条件的另一个因素,当然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机会!这是你最要记住、最不可忽视的一件事。
要知道,出版行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即便学校里学过出版专业,充其量你不过是一个“技术提供商”,而出版行业是做内容的,没有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你就不可能做好。正是这个原因,机会对你来说比什么都重要,因为只有实践多了你才可能积累一定的知识和经验。我认识一个编辑,总觉得单位的待遇低,全家指望她多挣钱改善生活的计划总是不能实现,于是她便辞职,去另一个城市做新闻。可是,没过多久,新闻也干不下去,只好返回她现在的城市,重新做起了出版,无形之中耽误了一年的时间。开始的时候是急不得的,也不能太功利,否则你想一夜成名挣大钱的期望只能成为泡影。就像一个足球运动员,他无论怎么有天赋,就是没机会上场,一切都无从谈起。一句话,刚入行的新人最要抓住的是机会,这是一切成功的基础。
其次,丰富兴趣。兴趣对一个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不论你做什么,如果你对他没兴趣,还能指望你做好吗?还能指望你取得成功吗?但是世间的事情就是那么不可思议,有的人所从事的工作正是他非常喜欢的,有的人则是一般,说不上喜欢也说不上反感,有的人就正好相反,讨厌得很。不论是你喜欢还是不喜欢还是一般,都不能一棵树吊死,都要发展多种兴趣,兴趣越多越好。如果一种兴趣最终修成正果,你就可以实现兴趣与工作的高度统一,如果达不到这种统一,至少还能让你的人生丰富一点——有谁愿意整天从早到晚干着自己十分讨厌的事情呢。我认识一个湖北作者,白天在公司里做项目,晚上回家写作,已经在台湾出版了好几本书。不仅如此,她还喜欢画画,还曾跃跃欲试报名联合国一项培养未来领导人才的计划。这样的生活一定有意思。
第三,选择干法。世界上不少职位是相同的,可是干得出彩不出彩就看你怎么干了。我是做版权贸易的,可是我从这个中心点出发,逐步发展出对著作权法、合同法等法律的研究兴趣,没用多久就成了一个看上去很在行的人物。有个学法律的同行说,即便是专门学法律的不一定在有关出版领域的法律方面强多少。我一边做版权贸易,一边做点文字总结,慢慢地喜欢思考一些业务方面的规律并将其诉诸于文字,时不常还有文章在专业报刊发表。后来从写专业文章发展到写评论、散文、杂文等等。恰好这个时候博客发展起来了,我也参加其中。由于有了这个载体,写文章变成了经常的事情,经常有报刊等媒体来找我选用文章,成功之后的感觉越来越强。如果你就事论事,让你干什么只干什么,多一丝一毫都不伸手,我想你是不会干出所以然的。世界上不论干什么,但凡干大了的,都是不拘泥于工作本身。
第四,广交朋友。做出版行业跟很多其他行业一样,都是要跟人打叫道。只要跟人打交道,你就不能忽略沟通与交往的问题。说到这一点,不知道或者不承认这一点的很少,可是能做到的却不多,关键是如何与人打交道,如何跟人沟通,如何交朋友。在我看来,跟他人打交道或者交朋友最大的智慧就是诚信,就是友情为重,就是为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心情愉快。你心情愉快,别人也愉快,而且还得到了你的帮助。过去我不懂得跟人交往,所以做起事来非常困难,更不用说干出说得出来的成果。如今不同了,朋友多了,关系广了,信息多了,做事容易多了。有些人也知道交往重要,可是却害怕交往。害怕交往的根本原因在于他没有从交往中获益,相反却受到了伤害。为什么会受到伤害呢?一方面有客观原因,另一方面就是你自己的原因,也就是主观原因。想交往,需要交往,还不够,还要摸索出一套方法来,这样才能达到交往的目的。
第五,手脚勤快。不论做什么工作,手脚要勤快,做出版也是如此。手勤快就是要经常动笔写东西。我就发现很多老编辑都是某个行业的权威,都有相当的著作。如果做编辑的仅仅写一些文案、书评,那是不行的,时间长了连个有思想深度的文章都写不出来,要想做好编辑那是很难的。还有就是脚要勤快,经常跟作者联系,跟作者交朋友,跟同行联系了解行业内的情况,跟相关行业的专家联系,成为某个行业的信息集散地。为了扩大我的信息来源,为了获得更多同行朋友,我经常去拜访同行。这其中有原来就认识的,也有原来不认识、通过拜访认识的。经常拜访同行能让同行对你刮目相看,能为你带来更多的朋友。当然,除了同行以外,如有可能还可以经常拜访非出版行业的朋友,这样能开拓一个人的思路,还能拓展一个人的兴趣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