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中国人身上最普遍的毛病

费孝通:中国人身上最普遍的毛病

▲作者: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

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

法律本身能统治、

能维持社会秩序,

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

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

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

还得靠人来执行,

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

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乡土中国》

01 中国人为什么爱占公家便宜

在乡村工作者看来,中国乡下人最大的毛病是“私”。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的俗语。谁也不敢否认这俗语多少是中国人的信条。

其实抱有这种态度的并不只是乡下人,就是所谓城里人,何尝不是如此。扫清自己门前雪的还算是了不起的有公德的人,普通人家把垃圾在门口的街道上一倒,就完事了。

苏州人家后门常通一条河,听来是最美丽也没有了,文人笔墨里是中国的威尼思,可是我想天下没有比苏州城里的水道更脏的了。什么东西都可以向这种出路本来不太畅通的小河沟里一倒,有不少人家根本就不必有厕所。

明知人家在这河里洗衣洗菜,毫不觉得有什么需要自制的地方。为什么呢?——这种小河是公家的。一说是公家的,差不多就是说大家可以占一点便宜的意思,有权利而没有义务了。

小到两三家合住的院子,公共的走廊上照例是尘灰堆积,满院生了荒草,谁也不想去拔拔清楚,更难以插足的自然是厕所。没有一家愿意去管“闲事”,谁看不惯,谁就得白服侍人,半声谢意都得不到。于是象格兰亨姆的公律,坏钱驱逐好钱一般,公德心就在这里被自私心驱走。

从这些事上来说,私的毛病在中国实在比了愚和病更普遍得多,从上到下似乎没有不害这毛病的。现在已成了外国舆论一致攻击我们的把柄了。所谓贪污无能,并不是每个人绝对的能力问题,而是相对的,是从个人对公家的服务和责任上说的。

中国人并不是不善经营,只要看南洋那些华侨在商业上的成就,西洋人谁不侧目?中国人更不是无能,对于自家的事,抓起钱来,拍起马来,比那一个国家的人能力都大。因之这里所谓“私”的问题却是个群己、人我的界线怎样划法的问题。

我们传统的划法,显然是和西洋的划法不同。因之,如果我们要讨论私的问题就得把整个社会结构的格局提出来考虑一下了。

02 西方是团体社会,我们是圈子社会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

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说西洋社会组织象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

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先规定的。我用捆柴来比拟,有一点不太合,就是一个人可以参加好几个团体,而好几扎柴里都有某一根柴当然是不可能的,这是人和柴不同的地方。

我用这譬喻是在想具体一些使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

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一般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云,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

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

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宿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在团体里的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03 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

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样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伦是有差等的次序。

在我们现在读来,鬼神、君臣、父子、夫妇等具体的社会关系,怎能和贵贱、亲疏、远近、上下等抽象的相对地位相提并论?其实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

这个人和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礼记大传》里说:“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意思是这个社会结构的架格是不能变的,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

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本立而道生”。“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奸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因为在这种社会结构里,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团推出去的,所以孟子说他“善推而已矣”。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

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全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们所愿意突出的一分权利上控制个人。

这些
观念必须先假定了团体的存在。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04 孔子和耶稣最大的不同之处

孔子并不像耶稣,耶稣是有超于个人的团体的,他有他的无国,所以他可以牺牲自己去成全天国。孔子呢?不然。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孔子的道德系统里绝不肯离开差序格局的中心,“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因之,他不能象耶稣一样普爱天下,甚至而爱他的仇敌,还要为杀死他的人求上帝的饶赦——这些不是从自我中心出发的。孔子呢?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是差序层次,孔子是决不放松的。孔子不像耶稣,一放不能收。我们一旦明白这个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范围,我们可以明白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私的问题了。

我常常觉得:“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为自己可以牺牲家,为家可以牺牲族,这是一个事实上的公式。

在这种公式里,你如果说他私么?他是不能承认的,因为当他牺牲族时,他可以为了家,家在他看来是公的。当他牺牲国家为他小团体谋利益,争权利时,他也是为公,为了小团体的公。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

其实当西洋的外交家在国际会议里为了自己国家争利益,不惜牺牲世界和平和别国合法利益时,也是这样的。所不同的,他们把国家看成了一个超过一切小组织的团体,为这个团体,上下双方都可以牺牲,但不能牺牲它来成全别种团体。这是现代国家观念,乡土社会中是没有的。

在西洋社会里,国家这个团体是一个明显的也是惟一特出的群己界线。在国家里做人民的无所逃于该团体之外,象一根柴捆在一束里,他们不能不把国家弄成个为每个分子谋利益的机构,于是他们有革命、有宪法、有法律、有国会等等。

在我们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之家,界线从来就是不清不楚的,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向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所以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己”,克“己”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他们不会去克群,使群不致侵略个人的权利。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费孝通:中国人身上最普遍的毛病

本文摘自《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作者:费孝通( 1910.11——2005.4),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24745.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甄嬛传》:好命的女人,从不指望任何人

    文 | 倾城 · 主播 | 安东尼 十点读书邀约作者 浣碧一生有两大梦想。 一是能让凄凉逝去的母亲堂堂正正地入甄氏祠堂。 二是能嫁给她一见倾心的果郡王。 但对她来说,实现这两个梦想…

    读书 2020年2月5日
    766
  • 余华:我为什么讨厌鲁迅

    “鲁迅”在中国的命运,从一个作家的命运到一个词汇的命运,再从一个词汇的命运回到一个作家的命运,其实也折射出中国的命运。——余华 01 鲁迅和易卜生 挪威航空公司飞机尾翼上巨大的易卜…

    读书 2020年3月31日
    778
  • 孩子:“为什么要读书?”武汉疫情是最生动的教科书

    在繁重的作业和学业压力面前,孩子常常会问父母“为什么要读书?”我不得不说这次武汉疫情是最好的教科书。 1,坚持学习,治“病”救人钟南山爷爷,20多岁知名大学毕业,由于当时的国情上山…

    读书 2020年2月6日
    1.1K
  • 小学生读书笔记范例,家长都收藏了

    暑假到了,孩子需要做读书笔记。三年级的的小朋友可以读读寓言故事,其中伊索寓言就是不错的选择,下面是几篇关于伊索寓言的读书笔记,家长们可以参考一下:

    读书 2020年2月16日
    2.3K
  • 陈丹青:笑谈大先生鲁迅

    这是陈丹青先生2008年在鲁迅纪念馆的一篇演讲词。 整篇演讲语言犀利,陈丹青从自己对鲁迅的喜爱和理解程度,澄清了那些人们对鲁迅普遍的误解。 在很多人的眼里,鲁迅这个老头子无非是一个…

    读书 2020年3月31日
    1.2K
  • 美少女卖冰棍挣学费走红: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品质

    “我认为在一个人, 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 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 如果没有德行, 我觉得他在今生今世就都得不到幸福。 德行愈高的人, 其他一切成就的获得也愈容易。…

    读书 2020年3月30日
    927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