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已经过去,2018年最后一个法定节假日已经用掉了,最后一个季度也开始了。应届大学生就要正式开始为找工作而准备了。那么怎么才能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成了很多应届毕业生的痛?

看到这个问题,大多数人第一印象就是竞争。人生处处皆竞争,现在所处的大学生活就是一路竞争上来的。问题是,找工作的竞争,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那种竞争吗?大学生熟悉的竞争只有一种,就是名额既定,资源有限,大家各凭本事公平竞争的那种竞争。就是考试,一路从小学考到大学的考试。
但是找工作,并不是考试那样的竞争。我先来告诉你三个事实。

第一个事实:没有固定名额,不存在资源有限的问题。
甚至可以说,工作市场对大学生这个级别的人才是无限打开的。
有一个事实,任何雇主都感觉很难招到合适的员工。就拿我以前的公司来说,为了招一个合适的人,最少要一块招三个人,最后合不合适还不一定。和我一起进去的有6个,不到半年就剩我一个。我现在已经离开了,但是老板还多次表示想让我回去,同事告诉我招了几个,都没有合适的。因为培养一个合适的人,需要太多的时间,太多的精力。这和你想象的竞争不一样吧?
第二个事实:没有什么公平可言。
这个没有公平,不是说社会黑暗,而是说,公司关心的是招人的效率,而不是对你公平不公平。HR平均看一份简历的时间是多少呢?15秒。你想想,在这样的效率下,想对你公平都难。
还有一件事情是有80%的好工作岗位并不在招聘网站发布。这些工作机会都是怎么招人的呢?第一步,看看内部有没有合适的人。如果没有,那才启动第二步,让同事推荐他的熟人,就是我们熟知的内推。知根知底的人,当然用起来更放心。你可以看到很多公司都有这样的机制,老同事推荐新同事,如果成功入职,会有重奖。最后的最后,没有办法了,这才会去招聘网站上看简历。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我说,这是一场一开始就不可能公平的竞争了吧?可能认识的一个学姐,给你一个内推的名额,你就比别人领先太多。
第三个事实了:雇主其实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样的人。
虽然他们招人的时候,上面都写得清清楚楚,什么岗位,什么要求,今年要招多少人。
但是本质上,他们还是不知道自己满意的人究竟什么样。
设计中甲方对乙方普遍提的 要求,永远是上联“高端大气上档次”,下联“简约时尚国际范”,横批“眼前一亮”。要求高到没有要求,本质上就说明甲方实际上就是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样。现在招人也一样,只有这个具体的人出现在面前,才知道合适不合适。
以上三个事实,说明这个时代的好企业和员工的关系正在发生一次重大的转型。

入伙式
在工业时代,企业对新员工的要求是明确的。现在也有的公司,有的职位是这样的,看看公司内部现有的架构,缺什么样的人,哪里没有补哪里。这种关系的本质,是做现有结构的填补,应对的是“非创新”的需求。所以,你要是到这种公司求职,我们称之为叫“入伍式求职”。
但是现在,很多创新型企业的处境,有点像水泊梁山招纳好汉。你要是想上山,坐一把交椅,你不仅得有能力,而且得有山上的好汉没有的能力才行。这种招聘方式,其实更像是在招募合伙人。有这么一个数据,现在有六分之一的岗位,是公司遇到了合适的人,临时创造出来的。所以,到这种公司求职,我们称之为叫“入伙式求职”。
一个应届大学毕业生,我怎么证明自己的行动能力呢?
第一,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哪怕是开一个自媒体,参加一次联谊。
第二,重点来了,你得搞清楚,你面对的真正难题是什么,我所针对的粉丝群体是什么?联谊怎么让别人参加?这个难题和你要求职的岗位可以没有任何关系。因为世界上的难题各式各样,但是解决难题的思路和对一个人的素质要求是类似的。
第三,想方设法、借助外力,解决掉这个难题。然后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无论是写在简历里,还是变成一个精炼的可以用口语表达的故事。有了这个东西,你就有了所有那些仅仅靠简历求职的人没有的独门武器。
在一个剧烈变动、普遍创新的时代,你一开始就要订立的目标,不是成为哪个机器上的零件,而是要成为一个公司的合伙人,换句话说,就是成为它现有能力的补充者,只要你成为这个补充者,你迟早会成为它的合伙人。曾鸣老师讲过一句话:未来公司里面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可有可无的人,随便在市场上就可以招到,可以替换。还有一种是合伙人,他的能力是公司不可或缺的。你要做哪种人呢?
相信自己,对于一个有行动能力的人来说,其实后者也许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