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年年就业难,今年是地狱版。
2020年毕业生874万,考研341万,即便出台研究生扩招,最终依然有近1000万毕业生就业。
然而又遇到了疫情。这导致大量企业缩减校招。

毕业生需求大减
根据上图,似乎就剩下房地产/建筑、事业单位和教育培训变化不大了。
如果你是应届毕业生,现在估计都焦虑的一塌糊涂了。
幸好遇到了我。(我是得有多自恋呀)
在此,我给你八条可操作攻略,祝你度过难关。
1. 放宽求职目标
这点估计广大毕业生早就想到了。
如果您是双非本科毕业的,从来也不可能想到干什么高大上的工作,那现在自然会放宽目标。
而如果您是一本毕业,甚至双一流,之前想的是去大厂、央企这类的。在今年,可能就得再放宽了。
在此,给大家一个方法。
任何职业都是这几个因素组成。
行业 + 职能(岗位)+ 企业 + 城市
一个求职目标往往都是:
深圳的互联网行业的腾讯公司的产品经理。
这个目标很香,但是今年的竞争会更加更加激烈。所以你怎么放宽,排个优先级。
举例:
城市 > 行业 > 职能 > 企业
那什么意思,如果腾讯去不了,只要是互联网产品经理就干。如果产品经理不行,那在互联网干啥都行,如果互联网都去不了,那深圳的所有公司都可以。
这就是一步一步放宽求职目标。
当然,你的这个优先级可以变。比如:
职能 > 行业
只要是市场,什么行业都OK。
列出符合你内心的排序。
2. 优先大企业
这点大家也都明白。大企业总体抗风险能力强。你签了协议,一般不会出现到毕业,公司关门的可能。
当然,很多毕业生都会说:“我要是能签大企业,我不早签了,问题是我根本就进不去呀。”
那你就签完小企业,就马上想办法到这家企业实习,做啥都行。一方面提前锻炼自己的职业素质,另一方面也可以近距离观察这企业的风吹草动。
3. 掌握各种线上工具
线上工具已经从可有可无变成必须掌握。
所以,如果你还能在家,有电脑,有手机,有网,就把所有在线协作,在线沟通的工具都下载,最好是跟几个好朋友,做一个什么项目,自己用一遍。
a. 企业微信
b. 钉钉
c. 飞书
d. 腾讯会议
e. 石墨文档
f. 幕布
g. 各种云笔记(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
h. office全家桶
不说最后工作和实习,就说在面试时,很可能会用到这些工具,而你用的熟练,自然在面试官心里高看你一眼,中奖率就高一点。
而且,疫情之下,这些工具几乎都开放了VIP版,你可以不用付费,撒欢使用。
如果你略懂产品和运营,还可以做一个《企业微信体验报告》。这东西,简历和面试发给企业,更显用心。
4. 学会远程面试
现在各地人保局都已经出台了企业毕业生招聘政策,各个企业的面试也都已经改变了之前的模式。远程面试成为主流。
我去年初做面试课时,就跟几个毕业生做过模拟远程面试。
你要知道,远程面试跟面对面面试的感觉不一样。一些同学对着人还能说话,对着屏幕反而会翻白眼。
所以,你要练习一下远程面试。包括:
a. 穿着。你可以试试不同色系的衣服,有的衣服在屏幕下就很刺眼。
b. 妆容。别不开美颜,也别美颜开太足。
c. 镜头。学会看镜头,而非看屏幕。
d. 电脑。远程面试可以开电脑,方便传简历和个人作品。
e. 网络。找个靠谱点的网络。最好用有线。
f. 表达。至少结构化问题和行为面试问题都有准备。
其实,远程面试比面对面面试有几个独特的优势,你仔细品。至少:
a. 没有无领导小组类的群面了。群面就是面试养蛊。大家在一个小组里各种玩心机,好多淳朴耿直的同学都栽上边。这次疫情来了,没了。
b. 你更有可能拿到面试官的个人ID。比如:微信、手机号之类。如果你很懂线上沟通,这对你主动沟通会很有帮助。
c. 你的主场。原来的主场是公司,对于你是客场,环境陌生,你会更紧张。现在的主场在你家或宿舍,周围环境你都很熟悉,你会更从容。
所以,不妨跟同学多模拟几次,甚至可以录下来自己看看,对你面试表现的改变会很大。
5. 有个作品根据地
你有头条号吗?
有自己的抖音号吗?
有自己的github吗?
站酷有自己的设计作品吗?
如果都没有,怎么也得弄几个吧?
面试改远程了,又很难从简历看到一个人的真能力。咱们靠什么向企业证明你的能力呢?
如果此时你有一些作品,能让对方在远程就看到,那比那些啥也没有的人就强很多。
如果你有持续不断的作品发布在上边,那企业会更喜欢。
所以,如果是文字作品,头条号,来一个;
如果是短视频,抖音、快手,都可以;
长视频,可以直接放优酷;
如果是代码,github推荐;
如果是原图设计,站酷//花瓣都发一些;
人们通过你的作品来看见你,理解你。
6. 写作写作写作
写作能力是远程办公最重要的能力,没有之一。
有这么一家美国公司,叫Automattic,市值30亿美金。他家公司有一个特别牛的产品,叫
WORDPRESS
如雷贯耳。
是一套建网站的组件体系。很多网站都用的Wordpress的组件。

我为啥要说这家公司呢?因为这家公司一直一直一直都是全员远程办公。
之前还有个办公室,后来连办公室都没有。所有员工全远程,写代码远程,开会远程,招聘远程,财务远程。
为此,他们所要做的一切新项目,都要优先考虑远程协作如何实现。
所以招聘时,他们也要考察候选人的远程能力。
而远程能力里
最重要的,就是写作能力。
因为你跟项目组其他人都是远程,你想描述一些产品、功能,表达思路,就只能用文字来呈现。此时,能把一个事写清楚的能力就变得极为重要。
现在国内估计也很多都得远程工作了,咱们不要求用英文写作,拿中文写作的能力就变得越发重要了。
7. 赚钱,而非上班
我在之前一篇文章:
不搞清这10个职业问题,公司发现没你也行
第9个问题
你喜欢赚钱吗?
我有个观点,喜欢赚钱的人往往能赚到钱。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巴菲特。
巴菲特最大的爱好就是“赚钱”。

年轻的巴菲特最爱赚钱
我最近看《巴菲特传》,巴老从小就在琢磨怎么赚钱,而且行动力超强:
人家当年中学就发现送报纸能赚钱,专门设计送报纸路线图,送报纸之余还推销杂志,靠送报纸赚的比当时白领赚的多。
之后又租弹子机给理发店,靠这个赚了小一万美元。1945年的一万美元可是很大的一笔钱。
巴菲特唯一干的“上班”工作就是给自己导师格雷厄姆的基金公司打工,目的是为了学习格雷厄姆的投资思路和操作。
而我发现很多我的来访者,他们在表达自己的困惑时,思维都只能在“打工上班”这个角度去想。
这份工作不干了,我去哪家公司?
我辞职了谁会要我?
我干不了运营了我还能干什么?
……
他们从来都以为,我被一家公司招聘了,我就有工资了。就好了。
而他们从来没想过,我的工资到底是怎么来的?钱到底是怎么流到我的账户里的?
如果仔细想想。我们是怎么赚来的钱?不就是解决了别人的某些问题,给别人提供了某个价值,他们给我们一份回报吗?
所以,与其去想到哪个大厂打工,进个央企,不如去想,谁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我能不能解决他的问题,之后谈成一笔回报。
这就是“赚钱思维”。
当有了赚钱思维时,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可以有好多让自己有收入的玩法。
最近逛知乎,有一小姐姐,疫情期间没工资,但是得还房贷,开始做起了闪送。一天也挣了300块钱。还记录了心路历程。
这也可以?
还有很多赚钱的法子。
做家教
审稿
写好评
做咨询
付费问答
卖课
直播赚打赏
翻译
威客任务
帮做PPT
设计模板卖
微店赚差价
……
如果你在家就能一个月赚3-4k,至少把饭钱解决掉。那即便求职受阻,心里也不发慌。
更何况,每一次的赚钱,都是值得讲述的故事,包装包装都可以写到简历里,讲到面试里。
职业的本质就是“交换”:我们只需要干三步:
1. 观察。发现别人的需求;
2. 行动。满足别人的需求;
3. 交换。换回自己的收益。
8. 增加确定性和可控感
焦虑有这样一个公式:
焦虑 = 未知 x 不可控
这个观点从心理学来。
我们拿电梯做一个比喻:
如果你在电梯里,电梯在动,但是电梯上边不显示你在几楼,这是未知。同时,你按什么按钮,按钮也不亮,电梯也不跟着向上或向下,这是不可控。

这分明就是一出惊悚片。
所以,当疫情+就业难的双重打击来临,毕业生一方面未知,不清楚什么时间毕业,不清楚还有什么郑策,不清楚企业招人还有没有戏;同时还不可控,认为自己没能力,自己很无力。
那该怎么办?
无非就是增强已知和控制感。
增强已知,就是保持对外界信息的了解,关注但不判断;增强可控,就是做简历,晒作品,去赚钱。
而且,这会形成一种增强回路:
当行动之后,看到自己的作品,赚到了小钱,会带来可控感;
而一旦可控,已知也在增多,因为有了作品,有了准备,首先对自己有了认识,然后也更了解外部世界;
有了已知又能产生新的行动,了解了自我和新的信息,又可以更针对性的采取新行动。
行动增强可控,可控带来已知,已知又产生行动。

咱们领导人说:“撸起袖子加油干”,我理解就这意思。
最后总结一下
1. 放宽求职目标
2. 优先大企业
3. 掌握各种线上工具
4. 学会远程面试
5. 有个作品根据地
6. 写作写作写作
7. 赚钱,而非上班
8. 增加确定感和可控感
——————
听见拉拉蛄叫了还不种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