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就业能力、得到HR来电的3种方法

1、参与专业实践,展现“光鲜实力”

 

  “没有工作经验很难找工作”,这几乎是大学生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麻烦。据统计,有2/3的大学生有过“因没有工作经验而被企业拒绝”的经历,有些企业更是在招聘会上打出“2008年应届生免谈”的标语。尤其在新劳动法实施后,为了有效控制人力资源成本,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才必然成为用人单位的首选,这也使得青涩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经验?经验!还是工作经验!”记者在北京春季大型人才招聘会上随机采访的十几名应届大学生均表示,工作经验已是他们求职中的最大门槛。为了积累所谓的“工作经验”,大学生花样百出,很多学生将促销、家教等“经历”当“经验”,还有学生把在实习单位干的那些打字、复印文件等工作当“工作经验”,实事上,这些所谓的工作经验与企业实际岗位所要求的工作经验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在这里,我们需要认清的是企业所谓的“工作经验”更多是指“专业实践”,即大学生在自己所学专业或在特定职位上所积累的经验值,而这才是企业HR真正看中的!那么,在校大学生应该如何积累自己的“专业实践”呢?为此,人力资源专家扬为一建议大学生应积极主动参与各种校园实习生计划,抓住企业所提供的实习机会或相关的职业规划讲座,积累专业实践的经验值。近期倍受社会各界关注的“托业杯职业英语挑战赛”就是一个很好的积累专业实践的平台。大赛不但为在校生提供了数十家名企的实习生名额,同时还为大学生们提供相应的职业规划培训;另外大赛还让大学生们有机会与联想、南航、福特汽车、花旗软件等知名企业的招聘经理进行面对面交流,参与这样的活动非常有助于提升大学生们的“就业力”。

  通过参与企业各种形式的校园招聘或假期实习生计划,如“可口可乐校园总经理”选拔活动、“MSN校园精英,赢在校园”、华硕“职业精英项目挑战赛”等,不仅有助于青涩大学生积累到企业HR所看好的“专业实践”和“工作经验”,还能让你更轻松地写出与众不同的金简历,也能让你的综合实力更显得“光鲜”。

 

2、炼就双语能力,拓展职业空间

  据国际著名咨询机构麦肯锡公司提供的调查报告,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只有不到10%的人具有为国际机构工作的技能,大多数人缺乏语言和文化适应能力。这就是说,在中国每年近500多万的大学毕业生中,很多人与跨国公司任职必备技能要求有一定的差距。随着我国政府机构和企业对外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多,对具备从事国际业务能力人员的需求正大幅度增长,因此掌握双语交流能力将成为求职者拓宽职业发展空间的有效途径。

  在北京春季大型人才招聘会上,记者采访了几家用人单位,他们均表示对会英语的人才情有独钟。一家电脑公司的招聘人员称,公司是美资企业,往来的商业信函大多是英文版,故对求职者的英语水平要求很高,遗憾的是,前来应聘的求职者懂英语的不少,但能应用英语熟练进行交流的却是屈指可数。

  而参加各种英语资格考试是现在大学生比较热衷的充电方式之一,有许多大学生把英语资格认证作为大学毕业证之后的第二块“就业敲门砖”。所以各种各样的英语考试报名、辅导信息充斥校内的海报栏,有雅思英语辅导班、托福考试培训班、托业考试辅导班、剑桥职业英语考试辅导等等,而且各种考试报名费、教材资料费、辅导费,动辄近千元。针对校园英语考证热现象,专家建议,大学生不要盲目去参加各种认证考试,要有计划,结合自己的专业和职业发展目标考取相应的英语资格证书。

  兰州大学研三学生刘战伟对记者表示,“因为我比较倾向国内就业,经过一些考虑,我选择参加一些职业英语方面的认证,比如托业考试,剑桥商务英语等。据我了解像托业考试等在企业内部有比较广泛的应用。我想参加托业考试将不仅影响我走向职场应聘的效率,还可能影响到未来的职业升迁,所以是比较适合我的选择。”

#p#副标题#e#

  看来,坊间流行的 “留学考托福,移民考雅思,求职考托业,申请奖学金考GRE”,也不全是空穴来风的。想成为HR眼里的“职场达人”,拓展自己未来的职业空间,提前准备相应的职业英语资格考试还是非常有必要!

 

3、掌握求职技巧,提高“就业率”

 

  大学生除了提升自身内在的“就业力”外,还要有意识积累一些求职技巧,提高就业的命中率。为此记者走访了人力资源专家乐天,请他出来为“青涩”大学生走向职场进行支招,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专家的职场建议。

  首先,要吸引HR的注意力,简历在撰写和结构编排上就要出彩,才能显得与众不同,这样才能让你从众多的求职简历中“跳出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简历就是你个人求职的DM.在简历结构编排上,经常在高校做大学生就业指导培训的人力资源专家乐天给的建议是,“应征职位清楚明白,基本数据正确有效,照片不要空白,希望待遇面议不填,专长兴趣展现特质,学历、经历采用倒叙呈现,专业技能诚实为上,语言能力正确有效”,“最后,将这些点以自传三段式呈现即分成成长背景、专业特长、职业愿景三部分进行系统演绎”。

  “如果还要让HR感觉到你就是他们想的人,那么你就不能只用一份简历求职到底”,乐天建议大学生们应根据所要应聘目标职位特点,在简历表现手法及附件编排上,做出相应灵活的调整,“如果说你所应聘的企业和联想、海尔一样,均是采用的是托业考试成绩作为英语能力衡量标准的话,这时你应考虑将相关成绩在简历的语言栏上采用字体加黑、加大,以一种更醒目的方式告诉对方你就是他想要的人;而在附件处理上,可以附上相关证书单独做成1P来突出并将其放到简历附件最前置地方”,“而由于四六级英语证书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在求职过程中的边际效用越来越小,这时两证可以合并成1P,进行相对弱化处理,这样与其他应聘者相比,你的语言优势在附件中也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其次,要获得一次面试的机会,在简历的策划上还是非常需要“匠心独运”。企业在每次招聘的过程中,都会提供许多空缺的职位,而你不能为了提高所谓的命中率,而犯职场大忌——在每个职位多投上一份简历!在某外企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吴颖丽女士告诉记者,许多人以为简历多投一次,录取的机会就会提升,但事实上却容易让自己的评价下跌,“我们公司原来想要找一位企划人员,我从简历中也找到一位条件适合的大学生,谁知我打电话向对方询问时,对方马上回应说是应征‘销售专员’的,这个结果让我哭笑不得,当然这位毕业生也就没有再被联络过了”。

  在投档的时候要有效吸引应聘方的眼球并获得一次难得的面试机会,乐天认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尽量挑选与自己的专业背景、经验相符合的职缺,在应聘职位选择上,宁缺勿滥”,“如果有必要还可在简历表上增列一栏为‘你能为该公司带来的利益’,这样就能有效提高对方约见的机率”。

  最后,在面试阶段要学会投其所好,完成“就业率”最后阶段的临门一脚。在实际应聘过程,“许多时候,并不是因为你说你优秀,就能被录取;你还要符合企业的要求,要认同和适应企业的文化”。针对这种情况,“投其所好”最有效的办法——“你想去什么样的企业,就要关注它的文化、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企业的用人信息、用人标准,尽可能参与企业相关的活动,要有意识地去跟企业接触”,这样你在面试阶段就有和HR进行深度沟通的砝码和必要的谈资,才能让你在面试中与HR产生心灵共鸣,赢得就业机会。

  结束语: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学历、专业、证书只能作为自己赢得相对有利的竞争优势,但这些已无法在应聘时让HR们瞬间来电。未来,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只会越来越大,要赢得就业机会,大学生必须多方面提高自己的“就业力”,才能成为畅行就业市场的“职场达人”!

#p#副标题#e#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2684.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保险业职业规划心得分享

    保险业职业规划心得分享 保险业职业规划心得分享。生涯设计公益网(www.16175.com)职业规划专题组推荐。 我热爱保险行业,有一定的保险行业知识储备。已考取…证件,即将考取……

    生涯认知 2011年3月25日
    1.7K
  • 职业规划与兴趣的一些思考

    职业规划与兴趣的一些思考 职业规划与兴趣的思考。生涯设计公益网(www.16175.com)职业规划专题组推荐。  我把人的兴趣分为四大类:基本欲望、普世兴趣、普通兴趣、…

    生涯认知 2010年9月17日
    1.7K
  • 不写年终总结汇报工作的优秀都是耍流氓!

    不写年终总结汇报工作的优秀都是耍流氓!职场中做事和作报告都是不可或缺的,但一份思路清晰,数据详尽,重点突出,可视化强的报告,更能体现出你工作能力的可信度和专业度。所以从效果的角度考…

    生涯认知 2016年12月18日
    1.8K
  • HR总结的职业生涯规划经验

    HR总结的职业生涯规划经验 资深HR总结的职业生涯规划经验分享给生涯设计公益网(www.16175.com)的读者朋友们。 大学学了四年人力资源,HR老师讲职业生涯规划,我觉得是一…

    生涯认知 2010年10月21日
    1.6K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感而发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感而发 本文包含对大学生职业规划书存在问题的分析、心得体会。生涯设计公益网(www.16175.com)职业规划专题组推荐。 第一部分 笔者发现的一些大学生职业…

    生涯认知 2009年4月29日
    2.4K
  • 对年轻人找工作的9个忠告

    经历比学历重要,会说比会做重要,会笑比会说重要,做人比做事重要,做早比做好重要,听话比说话重要,心态比成绩重要,性格比水平重要,今天比明天重要 当代年轻人,在学习、就业、生活中,有…

    生涯认知 2007年8月20日
    1.3K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