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有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生在世,我们都是局中人,所以,总难以以旁观者的角度看现实。
自己的角度,终究只是片面,学会换位思考,方可悟透人生。
换位的力量,远比你想象的要大得多。
就像这幅图,你看到的是什么?

图中“青蛙”与“马”的转换,只是简单的角度和位置的问题。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很多问题,只是掺了一些盲目的固执和无谓的争辩,才导致复杂。
处理时,换个位置、换个角度,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01
夫妻换位,婚姻更美满
看过一个故事:
有一次,妻子在厨房炒菜,丈夫却在她旁边不停地指挥:
火太大了,赶紧调小点儿;
快放点水吧,干巴巴的;
赶快炒一下,要糊了;
你别放那么多盐……
妻子很不耐烦:“我会炒菜,一边去!”
丈夫说:“我只是想让你感受一下,我在开车的时候,你在旁边说个不停,是什么感觉。”
一席话,道出无数婚姻隐患。
不懂换位思考的婚姻将会消耗两个人的耐心,让夫妻关系产生裂缝。
故事里,丈夫巧妙地模仿妻子的言行,让妻子试着与自己换位思考。
由此,妻子才能意识到在丈夫开车时,自己喋喋不休的行为有所不妥,进而改正。
生活中,很多夫妻问题何尝不是与上面故事中的夫妻问题雷同。
妻子提醒丈夫开车要注意安全,却因为失了分寸,让丈夫感到厌烦,甚至觉得自己不被信任。
本是替对方着想的考虑,为了对方好的善意提醒,但没有考虑对方的感受,让关心变了味。
以爱之名去控制、指责伴侣,长此以往,彼此的问题就会升级、严重化。
《增广贤文》有云:“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换位思考,是有效沟通的前提。
真正幸福的婚姻,夫妻之间都很会换位思考,他们擅长用包容与体谅,成全自己后半生的幸福。

02
亲子换位,教育更成功
读过一个故事,感触颇深:
某年春节,母亲带女儿去逛街,街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女儿毫无征兆地大哭起来,紧紧地拽着她的衣角。
母亲低头一看,原来是女儿的鞋带掉了。
她便蹲下来,替女儿绑鞋带。这时她才发现,原来以女儿的角度,是看不到张灯结彩,也感受不到喜庆的。映入眼帘的,只有无数晃动着的手和腿。于是,她把女儿抱了起来,女儿笑了,她却哭了。
当父母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时,就完全失去了感同身受的能力。
习惯性地把自己的习惯、想法强加给孩子,没有俯身去体谅,只会让人发自本能地排斥。
即便是拥有血缘关系,全心全意对孩子好,父母若没有与孩子换位思考,也会让孩子怀疑他们的动机,否定他们的爱。
这样的孩子,也难以拥有换位思考的能力。
甚至在父母需要自己“反哺”时,选择“远走高飞”。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言传身教,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反观自身,才能找出孩子最易接纳的教育方式,减少无用性说教,提高教育效率。

03
换位思考,人生更辉煌
从前,猪、绵羊和奶牛住在一个畜栏里。
一天,主人把猪捉了出去,猪拼命挣扎,大喊大叫。
绵羊一脸嫌弃:“你小声点行不行,我也经常被抓啊!”
奶牛附和道:“就是就是,我被抓的时候也不像你这般吵闹!”
这时,猪喊得更大声了:“抓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发或乳汁,抓我是要杀了我啊!”
猪、绵羊和奶牛因为种族不同,处境不同,才难以理解彼此。
人与人之间,亦是如此。
正如鲁迅所言:“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很多时候,没有谁对或谁错,只是位置不同而已;
很多答案,没有所谓的标准,只是角度不同而已。
所以我们总说,要将心比心。
付出才配拥有,尊重他人,也是敬重自己。

很赞同一段话:
位置能增加人的权力,但增加不了权威;
位置能增加人的力量,但增加不了能力;
位置能增加人的金钱,但增加不了素质。
金钱和地位,从来都不是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一个人的位置再高,也只是人前显贵,而位置给自己带来的负荷,终要自行承受。
人生如镜,生命如声,我们的报应,是反射,也是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