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在学校操场里碰到一位“校友”,毕业三年还没有固定工作。他固执地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在学校附近租房子考公务员。第一年、第二年没有上线,第三年倒是获得了面试,在三比一的竞赛中成了不幸的“二”中的一个(公务员录用规定,一个岗位必须有三个面试候选人)。现在他正积极准备第四年的考试。
像这位仁兄,貌似“明确定位”,实即“画地为牢”的情况并不鲜见。常常有人问我“外企好还是国企好”“XX公司怎么样”,言下之意,如果不好就不应聘了——很多人正是这样干的。我往往告诫他们“不管怎么样,投了(简历)再说”。 毕业生也应该“放宽求职的视界”。
第一个最简单也是最实际的理由:我们需要真实的“招聘演习”来积累求职经验。很多公司虽然自己不想去,但如果得到面试机会,即是一次很好的练习面试的机会。求职有很多方法,但却没有窍门,唯二的两条法则是充分准备和反复练习。如果没有面试经验,即使自己想去的公司来了,也不一定把握得住机会。很多找到理想工作的同学都是从暑假找实习开始,大小公司一场一场练出来的。
第二个理由是我们很难知道某个公司或者某个职位好还是不好,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先去看看再下评论。同学们都觉得第一份工作很重要,所以第一份工作总想找好的,第一份工作总想好好找。但这样做并不明智。公司好不好通常有两个评判:公司提供的物质条件(薪酬、管理水平等)是不是“具有竞争力”和个人特征与职业特性一致(即人职匹配,具体概念请自行GOOGLE百度)。第一点取决于信息,通过互联网搜索和企业中熟人介绍或者可以稍作了解,但市场上的公司实在太多,信息不对称才是主旋律。而人职匹配则复杂得很,不是三言两语三年两年能够弄清楚的(甚至很多人工作了十年八年都搞不清楚)。所以,对“好不好”过分关注,不熟悉的公司则不投简历无疑大大减低了选择面。
面试既是公司考察求职者,求职者也可以籍此了解公司、观察公司。
第三,毕业生对工作存在不少“非理性信念”。“非理性信念”是职业生涯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概括来说“指不合理、不合逻辑,甚至与事实不符合的想法”,这些想法以“应该”或者“必须”等等绝对化念头为主要特征。比如只有公务员是好的,只有读了研究生才有出路,我必须在上海(北京、深圳……)工作,外企一定就比国企好等等。我甚至遇到过“工作单位离家不能超过30分钟车程”的毕业生。这些非理性信念一方面限制了职业选择范围,另一方面“会造成个体情绪上的不安、沮丧、甚至严重的自我挫败感”(金树人)。
在这方面倒是可以向猪八戒同志学习。《西游记》第二十三回中说三藏师徒四人夜来投宿一处大户人家。这家人只有一个年轻寡妇母亲带着三个妙龄貌美女儿。母亲欲招几位长老做上门女婿,三藏、悟空、沙和尚推辞得十分坚决,只有猪八戒一人动了凡心,闻得如此富贵美色,心里痒痒的。夜里借放白龙马吃草之机跑到后院与那女庄主说亲。那几个女儿倒也不嫌弃猪八戒长得丑,非常愿意下嫁。三个如花似玉的女儿,甚至连那个寡妇母亲都有点意思,猪八戒只能选一个,这无疑是一件极为痛苦的事情——以老猪的性格当然是要通杀的。可人家猪八戒是见过大世面的,没到手之前决不贪心,也不挑肥拣瘦,蒙上眼睛找到谁算谁。这应该也算“放宽择偶的视界”了。
猪八戒选媳妇的故事的后来也许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的,说下去纯属画蛇添足,倒是菩萨给师徒四人(主要是给八戒)的那张海报写得有意思:从此静心须改过,若生怠慢路途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