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后感700字

【第1篇】

里读了龙应台先生的《目送》,感慨良多。

这是一本龙先生的人生笔记,记录自己和亲人的成长、衰老和永别,通过一个个目送的动作,道出生命中那种静止却又澎湃的情感。目送,在一开始只是父母孩子缘分里的无数次小离别,而最后一次目送,却永别。

在家时,习惯向家里人发脾气,言语无忌,那是因为家可以包容。家人是生命伊始的陪伴者,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或多或少面对许多长长短短的分离相隔。在一次次的车站离别中,感受我们之间藕断丝连的心灵相连,这就是家人的意义。“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也让家人的目送和期盼有了归期,而非遥遥无期。切勿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珍情家人存在的时光,是我们永远所要警觉而保持的小事。

同样是离别,目送是有所归来,有所期盼的思念,而生死,是不再归来,只能遇之于梦的怀念。无数国民党抗战老兵被一汪海峡隔断了亲人的相拥,多年后只见得一眼方墓。人们从不害怕离别,让我们恐惧的,痛彻心扉的,是永别。生死偶尔会意外出现,现代的人类可以改变操纵越来越多的事物,只是对干死亡,还是做不到复生。在未曾与至亲永别之际,希望我们能付诸并体会更多的爱与被爱,珍惜眼前人,避免痛心的悔恨,尽管终有一别。

逝去是一件不可逆的失去,不论是生命还是时间,都从来没有倒退的可能性。正因为这一切不会重来,所以才会显得如此珍贵,仿佛一辆永不回头的火年,过去了,便再也不会倒退。人死不能复生,时光易逝永不回,所以应该珍惜保护现有的事物,切莫等到“往事只能回味”。生命是脆弱的,时间也是飞逝的,珍惜是生而为人永远要保持的态度。不论对待任何事物都尽力避免无法挽留的痛心。

父母尚在,你我尚全,就须得将重心偏向亲情,记住你即将逝去,是余生最好的箴言。

【第2篇】

身后只是沉默――读《目送》有感

暑假的一天去上音乐课,小区门口看见一对母女。年轻的抱着她的女儿,就在一扭身的刹那,年轻单薄衣服的背上像有一条血肉的拉链被粗暴的扯开。她痛得顿时僵住,眼角迸出泪来。女儿一无所知,还在催着:“要迟到了。”她极慢极慢的,把女儿放在地面上,活泼的女儿跑进了小区的大门。她艰难地挺起了腰,看着女儿大步向前的背影,她的身躯一怔,随即向前。我看到的是,她眼中满满的失落。

目送她们相向离去的背影,百感交集。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目送》扉页的一段话,我记忆犹新。

那个女儿,哪怕只是回头的一瞥,带给那位年轻妈妈的,也是无尽的安慰。不过,我想,那个女儿会懂,包括妈妈始终忍着,不让它留下来的泪。

不知从是么时候起,的一句叮嘱,换来“唉,行了,知道了。”递来的一个水煮鸡蛋,换来“不要,不要,作业还没写完,烦死了。”临走时母亲渴望的目光,换来的只是身后的沉默。

《目送》中的儿子告别母亲,独自踏上了那条每个人都必须经过的路。母亲目送儿子的背影,有太多的不舍与悲伤。她太懂得这条路的艰辛,当年她也跌倒过,哭喊过,奋斗过。可是,如今的她,慢慢学会了放手,让儿子自己走。毕竟――再好的东西,都有失去的一天;再深的记忆,也有淡忘的一天;再爱的人,也有远走的一天。该放弃的,怎么强留,也是徒劳。

印象最深的是回老家。每次临别时,总是在铁门前静静的站着。我大步流星的往前走,一直到了拐弯处,也不停留。他恐怕一直在等待着,等候着我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我没有,一次都没有。那时候总想着以后还是能再见着的。《目送》中一句话说“幸福就是,走时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的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子下。幸福就是,寻常的日子依旧。幸福就是,寻常的人儿依旧。”可是,你永远不知道,谁哪次不经意的和你说了再见以后,就真的不会再见。火葬场的炉门前,我一身丧服,一滴眼泪都没有落下,三四岁的我还不知道,“死”就是那个人永远都不会和你说“再见”了。

作者龙应台在《目送》中,其实叙述的就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从目送“”进火葬场到目送“儿子”离去的背影。两者的内在是如此的契合。这一过程,是有多少人能够理解?又是有多少人能够明白?读完《目送》后,一时间,一股巨大的空洞自胸腔扩撒,好像把我挤到了世界的边缘。《目送》带给我的,并不是一份血浓于水的亲情的温暖。它告诉我的,是生命的本质。

我们这些做儿女的,在家人的有生之年,少一声再见,多一声安慰;少一份排挤,多一份温暖。毕竟我们成长的速度比不过家人老去的速度,不要让我们的爱成了最后一次目送。

指导点评:

读书就怕读到情到深处,泪眼朦胧,不能自拔,难能可贵的,也应该在此。小作者感同身受,情真意切,妙!可谓,读书能净化人的心灵,妙!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314190.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读《双角犀鸟》有感400字

    今天,我一口气看完了《双角犀鸟》这一篇小说,我深受感触,受益匪浅。 在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里有一座美丽的葫芦岛,岛上生活着许多各种各样的鸟,其中有一对双角犀鸟带着五个孩子生活在岛上。…

    读后感 2022年6月30日
    87
  • 《亡羊补牢》读后感400字

    我读过很多的故事,但是我最喜欢的是之前学过的一篇课文中《亡羊补牢》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人养了十只小羊,有一天,有一只狼看见羊圈有一个窟窿,于是晚上偷偷钻进羊圈把一只羊给吃…

    读后感 2022年7月27日
    110
  • 《彩色的翅膀》读后感400字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是邓说的一句名言。读过《彩色的翅膀》这篇文章,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 《彩色的翅膀》主要写了宝石岛观察通讯站信号兵小高从…

    读后感 2022年7月7日
    91
  • 《好人缘靠自己》读后感300字

    《好人缘靠自己》这本书里一共有20个小故事,每一篇小故事都有一个道理,这些道理让我深深难忘。 翻开书的第一页,书中的第一个故事《好人缘,靠自己》告诉我们都要真诚待人与人为善,正所谓…

    读后感 2022年7月11日
    222
  • 《郎咸平说:新经济颠覆了什么》读后感_600字

    《郎咸平说:新经济颠覆了什么》读后感600字 看了这本书,结合现实经济、社会和生活,的确有同感:“遍地是机会,处处是陷阱”。郎咸平先生在书中抛出几个疑问:这一波势能巨大的新经济浪潮…

    读后感 2022年9月9日
    49
  • 保持正念,感受幸福——《幸福的方法》读后感4000字

    保持正念,感受幸福——《幸福的方法》读后感4000字范文: “幸福是什么?”这个命题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永远都值得研究与探索。一直以来我觉得对这个问题的理解都很肤浅,也很片面。有时…

    读后感 2023年2月8日
    19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