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是为了获取回报。不论投资的内容是什么,关键要看你能承受多大的风险,以及期望获得多高的回报。
职场风云变幻,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的名校文凭、高级职称有了折旧,怎么办?年过30,已无办公室新人的青涩,你却依然看不清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怎么办?你觉得工作徘徊不前,对是否跳槽犹豫不决,怎么办?“充电”。
“充电”是近些年白领生活中的热门话题。这个动宾词组将现代职场中人不停释放、不停输出、不停消耗之后,急需补充能量的状态描绘了出来。
外语进修、学位进修、管理知识是“充电者”最热衷的三大项目,与大学生“求职经济”有着同样惊人规模的“充电经济”已经渐渐成为白领知识消费的主流。
相比热门的“职业规划”这个词,孙虹钢更愿意用谋划来描述他对于职业生涯发展的思考。在他看来,规划是一种模块式的组合,是在一种在成熟职业发展环境中才可能达到的状态:比如多少年到多少年是一个时段,每个时段应该干什么,这在事先都有了计划,按部就班地去做。孙虹钢认为,这种来自国外的职业规划实际上并不完全适合于中国社会的现实。而且这样的规划太无聊,“丧失了多少人生乐趣,少了多少惊喜啊”。
深谙太极之道的他更喜欢“谋划”这个词。谋划是先有了一个大的方向,而后制定策略,并且在执行过程中,不断根据情况而变化。在个人的职业发展生涯中,可以谋划充电,谋划转行,谋划提升,甚至可以谋划承受挫折。说到底,谋划就是个人职业品牌的经营。
对于职场中人津津乐道的继续学习进修,孙虹钢给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十分重要的就是明确目的。
个人必须清晰地知道充电的目的何在,通过这种方式自己到底想获得哪方面的提升。目的明确,才能避免随波逐流。别人学IT你也学IT,别人念MBA你也念MBA,别人最后也许成为了某企业的CEO,而你可能只是白白花了一堆冤枉钱,顶着MBA的头衔却依然没有找到方向。
从目的分析,学习为了提升做事或者做人的能量,学习的内容包括增长知识和资源。有此,组成太极“四象模型”。
做事的知识——学校的教育只是基础,而且可能过时。工作中的学习常态,最重要。
做事的资源——识别、掌握这些资源,重要的是实践、思考、总结。基本上,学校不能给你。
做人的知识--从成为人开始,就学而习之了。任何时候都可以做。
做人的资源--在那些人聚集的地方,物理的或者虚拟的,你还要有胆子、有方法去让他们成为你的资源。名片不是资源,只是资料。用,才能成为资源。那么,从你身边的资源开始用起吧。
在搞清楚你的目的属于哪个象限之后,剩下的问题就是要计算清楚,你为此需要花费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机会成本,以及你可能得到的回报。这样,你才能更好地衡量,到底要不要投资,到底选择哪种方式投资。
其次,学习是一件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事情,职业生涯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深造、不断积累、不断提升的过程,时时处处皆学问。职场中人更应该提倡的是一种终身学习的态度,只要有心,在你的日常工作中,在你的同事里,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实际上,学习本身是个长期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而不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手段。
第三,如果一定要选择集中的、脱产的培训,最好在30岁之前。因为初入职场三年左右的时间,还属于新鲜人的适应期;而工作五年左右的人已经开始逐步进入主流角色,如果你30岁之后再去进行这样的投资,很可能就会错过职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期,耽误了可以取得更大发展的最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