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引是这首词的什么(鉴赏最具浪漫主义的诗太常引)

提起浪漫主义的诗人,我们首先可能会想到的是我国的大诗人李白,诚然,李白许多诗作中,都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人读来犹如天马行空(比如著名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徜徉在一个现实与虚拟的绝妙艺术境界中。唐诗之后,宋词兴起,提起宋词的分类,我们最先想到的,可能不是浪漫主义,而是婉约和豪放,而豪放派的著名作家,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苏轼和辛弃疾。

太常引是这首词的什么(鉴赏最具浪漫主义的诗太常引)

辛弃疾是宋词的另一大高峰,也是豪放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词和东坡的词一样,都适合关西大汉以铁琵琶高唱“大江东去”。但是,辛弃疾作为南宋词坛上的一大巅峰代表,其词作风格多样也是公认的事实,辛弃疾的词,豪放词好,婉约词也好,甚至,浪漫主义的词作,也好。

下面我们便要介绍一首辛弃疾极富浪漫主义手法的杰出代表词作——《太常引》。这首词从内容来看,是作者在建康做官时写下的,当时正是公元1174年,距离辛弃疾南归已经过去了十二个年头,然而,这十二个年头中,虽然辛弃疾努力为国,但是政治主张却总是被打击,在这种郁郁不得志中,他只能以写词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心声。

太常引是这首词的什么(鉴赏最具浪漫主义的诗太常引)

这首词通过结合古代神话,以李太白式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为我们表现了辛弃疾那种拒绝投降,立志收复失地的理想抱负。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上片,辛弃疾巧妙地运用了神话传说的故事,为我们构造了一幅超现实的艺术境界,其中寄托着的,其实是作者的情怀和理想。稼轩在中秋之夜,对月感怀,自然很容易想到我们最熟悉的神话故事:嫦娥因为偷吃了不死神药,而飞入了月宫之中,整日只能空对着月宫中的桂树。辛弃疾这里使用神话传说,其实是表现了自己主张不成而白发已生的无奈,所以才会心痛的呐喊:“被白发欺人奈何”?展现的,其实是英雄的无奈。

太常引是这首词的什么(鉴赏最具浪漫主义的诗太常引)

下片,作者更是为想象力加上了一对翅膀,直飞到月宫中,并幻想着砍去月中的桂树,这样就能使得月亮更加明亮了。其实,辛弃疾这里所说的“桂婆娑”,正是象征着南宋那些投降派的势力,以及金人的势力,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所以作者才会想要砍去这些“桂树”,以便将光明更多的带到人间。这种以浪漫主义手法,夹杂着象征意义的词句,让辛弃疾借助神话故事传说,借助想象力和逻辑塑造了出来。

太常引是这首词的什么(鉴赏最具浪漫主义的诗太常引)

仔细辛弃疾的这首词,我们会发现,无论是从艺术境界上,还是从风格和意象上来看,他都以极富浪漫主义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超现实的象征境界,从而表现自己的苦闷和理想。总之,这首词堪称是一首极富浪漫主义的优秀佳作!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359949.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欢庆元旦诗句

      元旦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汉武帝恢复夏历一直沿用至辛亥革命前,中华民国建立后,以公历为标准纪年,定公历的一月一日为元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欢庆元旦诗句,供大家参考!   …

    美文 2022年11月4日
    58
  • 长方体面积怎么算平方米(面积公式大全)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各种题型分类练习,学好数学须举一反三。六年级各版本教材都适用的正方体和长方体表面积题型归类。 大家好我是小梁老师,这节课给大家把正方体和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各…

    2022年7月15日
    298
  • 经典教师节祝贺文案90句

    教师是一个伟大的职业是一个无私奉献的职业是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教师”这两个字中蕴含了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教师节就要到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典教师节祝贺文案90句,希望能…

    美文 2022年8月14日
    68
  • 雨,雨,雨,

        华灯初上时,雨,倾泻下来,浇灭了夏季所有的焦灼和火热。突如其来的雨,我躲在一个简易的车棚里,望着楼上闪烁的灯光,欣赏眼前的雨帘,这雨滴岂止是断了线的珠子…

    美文 2022年10月6日
    57
  • 关于放弃自由的说说 为了心爱的人放弃自由的说说

      1、人生就是这么矛盾,想做经济独立的女性,工作又太累了,想放弃工作,又害怕过穷日子,渴望想花钱就花钱的自由生活就又必须努力工作,死循环   2、你不允许他有什么事情,是你不知道…

    美文 2023年2月15日
    30
  • 泊船瓜洲赏析(泊船瓜洲中心思想和译文)

    这是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一首怀乡诗。 对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一直没有定论。笔者比较倾向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晚年的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自江宁赴汴京途经瓜洲时所作。 诗人之所以离开…

    2022年8月1日
    108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