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
在与保研、考研、出国的学长学姐深入交流后,小A受益匪浅,对自己的未来规划与专业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不过随着思考与规划的深入,更多的问题也接踵而来:小A一直询问自己读研的意义和原因,自己是否想要在本专业深入发展?是否有潜心做学术的意愿?虽然相当大一部分人都会选择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深造,但思前想后,小A认为直接就业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那为此要做怎么样的准备?又要具备怎么样的能力呢?小A很快联系了两位学长学姐进行咨询。

Q A
小A
迷茫中
张琳琪学姐
日语专业
目前就职于阿里
学姐你好~请问你目前从事的职业和本科期间的专业分别是什么?二者有没有相关性?
我目前在阿里巴巴集团的阿里云担任技术项目经理,这和我大学学的日语专业是完全不相关的。
大学时期的外语学习经历为目前工作带来了什么优势吗?
外语能力对我目前的工作用处相对小一些,但是在工作的过程中会对接一些欧美和日本的外企,一定的外语能力也是必要的。
我认为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对我影响比较大的还是学习过程中带给我的这种主动挖掘知识、调用知识、快速转化知识的能力。
毕业时候面临选择时的心路历程是什么样的呢?
其实我从大一开始就在为出国留学做准备,像去哈佛大学做暑研、找大厂实习、辅修课程、联系导师要推荐信等等都已经准备好了。但是我一直很清晰地认识到的一点就是我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我所做的一切都不是为了出国留学读一个研究生、开阔国际视野,我的目标是能够找到我最心仪的工作。
最初我也对就业环境和就业市场不是很了解,再加上大家好像都在准备读研究生,而我也喜欢追求新鲜感,想去国外看看,因此很早就坚定了出国留学的打算。但是我一直认为读研只是帮助我实现最终目标的一个过程,我必须要提前找到我想要奋斗的方向。所以我开始不断地搜集各行各业的信息,去尝试各种不同的行业、公司的实习,因为我的最终目标是要找到一个我真正心仪、愿意一直做下去的工作,只有自己真正地去体会、感受过,才能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才能知道这些地方到底适不适合自己。
那在不同岗位,不同方向之间,学姐是如何做取舍的呢?
我去到过目前的几个热门行业的头部公司进行实习,像互联网、教育、地产行业等等,最终通过自己的体验确定了最想要去的行业、岗位以及最想要长期发展的城市。也正是因为这些实习,我积攒了一定的经验,对各行各业有了更多的了解,对自己的定位也更加的准确,加上学长学姐的帮助,我更有勇气和自信去投递秋招我心仪的企业。因此,我想牢牢把握住机会,省下时间早点在职场上积攒经验、提升能力。
在做出选择的过程中,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明白深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有的人热爱科研,以后想投身科研事业。但对于我来说,读研的目的是提升学历,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现在机会已经来了,而且从秋招的体验上来看,浙大本科的学历在互联网行业的头部企业面试中不仅不是劣势,反而是一个很亮眼的学历优势。
在对个人生涯进行规划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压力或者困难呢?如何面对它们的呢?
我一直都是一个非常独立、有主见的人,这可能也和我的生活环境有关。我的家人一直都是鼓励式教育,从小时候考学、报兴趣班,到之后的人生规划,他们都非常支持我;我的朋友们也给我很多鼓励,所以真的很感激我的家人和朋友能够给我营造一个这么好的环境,这可能也是我一直非常自信的原因之一。
因此,在我生涯规划的选择中,最主要的压力还是源于自己给自己的一个高标准和高定位。我其实不太喜欢给自己设定特别遥远或是很难达到的目标,我觉得这样会容易有挫败感。因此我会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给自己设置阶段性的小目标,比如一个项目、一份作业、一次暑研等等,这样会让自己更有动力去完成一个个小目标,同时也能离自己的最终目标越来越近。
当然,平时在上网冲浪或者查找信息的时候难免会有peer pressure,看到别人已经按照规划一步一步实现目标的时候,自己是非常向往和佩服的。但也不要忘了要保持自信心,这是非常重要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规划,没必要人云亦云,也没必要被别人的想法和行动左右。我们可以学习那些优秀的同伴们的优点,从而更好地做好自己的规划,但更要时刻记住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回过头看,在大学期间做过的对于你的生涯规划最有益的事情是什么呢?
我觉得最有益的事情就是尽可能多的给自己创造机会,去尝试不同的行业、岗位,真正了解自己想要在什么领域发展,了解什么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我认为这是找到心仪的工作之前不能缺少的重要一步,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你,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公司、不同的岗位所需要的工作技能、工作环境是有差别的。要想做好每一步选择,就必须要多多尝试,在大学时期我们拥有非常多的试错机会,一定不要轻易把自己局限在某个小世界。
对于迷茫于生涯规划的学弟学妹们有什么建议吗?
首先,我希望学弟学妹们要有大胆试错的勇气,提前做好规划。大学的时间非常宝贵,但也是一个可以自由发挥的阶段。利用好这个时间,提前去你感兴趣的领域体验、实习、探索。不管你是想要读研,抑或是要就业,你都要去提前体验,多去了解这个领域你才会知道这到底是不是你想要的工作和生活。不要畏惧失败和拒绝,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每个人都会经历。要相信自己,我们还有很多种可能,我们一定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
其次,我希望学弟学妹们有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现在的信息渠道已经非常广泛了,但是一定要学会提炼重点信息,主动地去搜集你需要的内容。每个人的需求都是不同的,而机会都是争取来的。
最后,我希望学弟学妹们不要太在意他人的看法,要对自己有自信。做每一个选择之前,一定要明白这是为我自己做选择,是在追求我想要的生活。一定不要总是纠结于他人眼中的自己,自信和积极的心态是最重要的。
对于已经坚定想直接就业的学弟学妹,有什么区别于上一个问题的建议吗?
除了以上三条,希望学弟学妹们可以更全面地考虑自己的工作规划。除了行业、岗位、公司之外,我认为城市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一点。大家可以尽可能多地去了解一些信息,可以参考这些信息,但也不要盲目跟风,一定自己的感受与体验才是最真实的。比如有些行业备受关注,因此也会有更多的热度和评价,或好或坏,眼见为实。多与学长学姐交流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其次,希望学弟学妹们不要被别人定义。比如虽然有很多朋友说我适合去体制内工作,但是我非常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希望学弟学妹们可以自己定义自己,不被别人左右。
最后希望学弟学妹们提前掌握一些职场相关的技能,在实习中多多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效率,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希望大家能够保持真诚、阳光的心态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
Q A
小伙伴
迷茫中
林正杰学长
目前就职于某创业公司
学长当初为何选择直接就业呢?过程中有过怎样的纠结呢?
这个问题的时间跨度较大,对应着本科四年不同时期的成长状态。
首先是保研。这基本上意味着学习成绩相关的话题。
来浙大之前的我们,在高中的时候成绩一般也都还行,作为每一次筛选留下的少部分人,我们可能觉得保研这20%-30%的区间,相比之前人生遇到的筛选,仿佛没有那么难。但很遗憾,我和许多同学一样,不在这20%-30%之列。
本来想分析一番原因,发现这样写下来颇有些粉饰失败的意味,姑且就说到这。
绝大多数能够保研的同学都会按部就班地走下去,但也有一些我认识的朋友,他们放弃了保研资格,或出国,或跨考,或创业,或走向国家最需要他的地方。我非常尊敬和佩服。写这一点是为了提醒大家,可以想一下自己为什么要追求某一个目标。
保不了研那摆在面前的选择是考不考研。这个问题我认为和前面不同,更意味着人生选择。
读研意味着什么,也许答案是一个学位。而我比较清晰地认识到我不适合科研的生活。
本专业语境下,不能保研的话,用比较大的代价换取我不太喜欢的生活,我选择放弃;
我也有尝试探索跨考的可能性。2020年的夏天,我设立了一个考同济交互设计的目标,然后在工作室里待了一个月,然后我又退缩了。
好像就来到了就业——但这也不意味着你就是失败者联盟中的一员。
我认为,直接就业是否是一个好的选择,取决于你未来所在的行业是看重一个更高的学位,还是工作能力和经验更胜一筹。
所谓纠结,也只是在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必然经过,与其受纠结的情绪支配,不如让这份纠结推动着你去寻找自己和世界的答案。
学长在找工作期间遇到了什么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呢?
首先我的职业选择是产品经理。我的困难主要就是一点:Profile不够好看。
专业和岗位不匹配,大概率导致进入Big name实习的难度增加;没有Big name的加持,大概率导致最终校招进入大厂的难度增加。
我的求职之路大概就是,大厂标准化的面试里我专业陪跑,中小厂的面试里Offer命中率很高。这曾经给我带来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的emo:感觉自己的能力被否定,开始怀疑自己过去二十几年的人生都做错了哪些选择……
但我想说的就是坚持正确认识和认同自我的价值,不要因为简单的一个拒绝而自我怀疑。
很俗但是所有人都应该刻烟吸肺的一句话:是金子总会发光。不是说我们要盲目自信,更多的是沉下心来打磨自己,然后惊艳所有人。
学长认为现在自己的生活和学生时代有什么不同吗?并且可以简单评价一下现在的状态吗?
生活方面不能说是差别很大,更多的是关注的东西或者说是视野由内到外地展开了。
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点是感觉自己变得productive,学生时代你反复追问自己学习的意义是什么,可能只有到你真正在生产些什么东西的时候才能明白。
工作是真的可以快乐的,听着像是被上司洗脑的发言,但是马克思也说,人的自我实现是在劳动中完成的。
如果现在的同学想读完本科后就业,那应该在读大学期间进行哪些方面准备呢?
首先是学习和实践。
大学四年的成长我觉得和求是潮密不可分。我在求是潮的第一个部门是视觉与设计中心,那时候我的主要学习和成长的方向就是UX和UI方面,后来伴随着我职业规划的逐渐清晰,我转向了设计的“上游”——产品。两个部门陪伴和奠定了我很多的基础学习、思考和实践。
然后是实习。
我的第一份正经实习是在一家名气也不算小的互联网公司。我非常感谢这家公司给予我的机会,让我对互联网行业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思考,最终推动我去了一家不是那么互联网的公司。
还是希望少一些引导性的话语,每个人的选择不同,无所谓对错,各有利弊。大家应该主动减少外界给你的引导信息,自己主动地收集客观的信息,然后做出自己对行业的、对未来的判断,最后体现在你的选择上面。
简单说,不要随波逐流,尽量不要大家都说什么好那就去哪里。诚然这是个缺少真相的时代,很难说什么信息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而且未来难以预测,押注哪一个都未必是最佳选择。不过,假如你充分地做好了调查和准备,你肯定不会后悔当初的选择。
学长进入了一家成长中的创业公司就业,那么在学长看来,创业公司与大厂的区别在哪里呢?学长又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其实不是很想讨论这一点,因为要说大厂哪里哪里不好,列出个一二三四五,显得真的很酸。
不过我觉得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说的,选择创业公司,意味着高风险高收益。
高风险大家都懂;高收益指的绝对不是你起薪高,而是说经验、能力、薪资等综合的上升空间,同时,很多重要的任务更有可能交给你独立负责。
举个例子,大厂里,任何工作任务在其流量垄断、资金充足的条件下,可能显得都成绩斐然;但在创业公司里,资源是相对有限的,戴着镣铐跳舞,你形成的工作方法论才能在大多数情况下奏效。大厂的工作方法论,可能就只适合大厂。
还是强调一点,什么选择都无关对错,而是各有利弊。
你要问我现在阿里拿百万年薪砸我去拧螺丝,我去不去?废话当然去啊。
抛开“大厂”“创业公司”之类的划分,我觉得最理想的工作应该是扎实快速地成长、能创造出影响世界的东西,同时薪资不赖的地方。拿着这个标准,再去找公司,似乎会好一些。重点在于,你的标准是什么,尝试定义一下吧。
最后想对迷茫的学弟学妹说什么呢?
迷茫是必然的。
无论是读研、出国或者其他各种路子,我们最终都是要通过工作来换取生活,而在学校里所关注的东西,大概率和进入工作阶段时所关注的东西差别太大。
可以这样梳理一下,把理想生活作为一个终点,倒推实现路径,总结一下关键节点和抵达这些里程碑的条件,来确定你现在需要做什么,然后是怎么做。
OK,你大概率想不清楚,我也没有。不过在过程中你考虑了很多东西:
首先是一个终极问题,你的追求是什么?钱、权还是其他?
然后是涉及到目标的一系列名词,例如,财务自由?什么是财务自由,跟单纯的赚很多钱有什么区别?弄清楚这个问题可能会对你的选择有那么一点点影响。
然后是对行业的了解,行业在未来十年、二十年的发展对你的计划路径有什么影响?你看好这个行业,还是认同这个行业已经到达了顶峰、在逐渐被取代?
以上这些问题,我一个都没想清楚,但思考过程中的哪怕一点点产出,我觉得对于解决目前的迷茫,已经够用。
总结起来,迷茫是正常的,但别光顾着迷茫,去思考问题,然后借助每一次思考的产出,往前迈一小步;选择没有对错,只有是否对你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