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的故事和道理简短(王安石伤仲永启示录)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相信大家都读过。知常容一直每天更新一篇文章,频率高后就缺少题材。于是我在网上乱翻找题材,恰好翻到王安石这一名篇,再然后就有了这一篇文章。这一篇《伤仲永》写的很妙,全文没有出现“伤”,却将“伤”呈现淋漓尽致。王安石在文中提出一个观点:

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这个观点很有警示作用,同时也充满正能量,像方仲永这么聪明的人不学习最终只能成为普通人,如果普通人再不学习,那会变成怎么样呢?

伤仲永的故事和道理简短(王安石伤仲永启示录)

这个给初中生读是很好的,让他们更一步明确读书的意义和价值,我想这也是此篇选入教材的原因之一。

作为一个中年人重新再看这一篇文章时,读出的自然不是初中时期读出的内容。

仲永真是神童吗?

方仲永家祖上世代为农,与书香门弟无关,在毫无书香氛围熏陶之下,五岁的他突然哭着闹着要父母买书具,然后就会作诗。

吟诵诗篇的可能性是存在,因为他或许听过什么,接触过什么,但直接拿笔写出来似乎不太现实。六祖慧能大师他自己不,他看到神秀上座作的偈,就让别人替自己在墙上作偈。他会作偈但不会写。

因为书写是一种技能,技能是需要训练。

这是第一个疑问。

伤仲永的故事和道理简短(王安石伤仲永启示录)

第二个疑问就是仲永天份真的这么好,为什么整个县中没有一个人愿意收他做学生呢?遇到天资聪明的学生,这对老师来说也是一次难得机遇。从人性的角度来说,面对一个前途无量之人,大家还是愿意锦上添花的。

就算他父亲整天拉着他去赚钱,肯定会有乡绅出现劝说,这是一个人才啊。在古代乡绅的影响力是很大的,方仲永的父亲再混蛋,也得听劝。

为什么所有人都保持沉默呢?

王安石的年龄比方仲永稍大一些,他也只有一次接触到仲永,他对那时的仲永作出的评价: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换句话说,王安石此时的水平已经比方仲永高很多,才能作出这样的评价。

再后来方仲永就是一个普通人,这又是听别人说的。

神童,普通人,这两个标签都是听说,亲证的只有一次,那就是与方仲永的接触。

这一次的亲证证明传言大于实际,方仲永并不神奇。

伤仲永的故事和道理简短(王安石伤仲永启示录)

方仲永并不神奇这才是确确实实的,神童会不会只是别人传言呢?

王安石写此文是在他进士及第之后的一年。他进士及第是1042年,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就能够进士及第,这本身就是一种天份。

在中举之前,王安石的文章就得到大儒欧阳修的赞赏,所以王安石的欣赏水平自然也是极高。

是否可以推论出一个结论:仲永的真实水平并不是像传说中那样神,而只是稍好一些,不是一等一的天才,他的神童最多是很小范围内的神童。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无人出来劝阻他父亲拉着仲永四处赚钱,也可以回答为什么无人出面收他为学生,因为不入行家眼。

仲永只在小地方稍为出众,然后被小地方的众人演绎成的天才。

这就好比一个人在乡村中学永远是第一名,大家全都仰视,但当他满怀信心来到省城进入重点中学,才发现自己根本啥也不是,随便一个人就可以将自己秒成渣。这种类似体验相信很多人都有过。

伤仲永的故事和道理简短(王安石伤仲永启示录)

谁伤了仲永

我们将仲永身上的光环撕开之后,我们就可以来讨论伤仲永这件事。

有人说这件事情要负最大的责任的是他的父亲,如果他父亲专心培养他,而不是利用他,到处交友赚钱,成为仲永的经济人,那么仲永起码不会变成普通人。

这让我想起了“井底之蛙”,当东海之鳖与井底之蛙对话时,他们所描绘的景象完全是不同的。

井底之蛙很满足他的现状,但当东海之鳖告诉他天地有多大时,它就被秒成渣了。

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 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 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庄子·外篇·秋水》

作为在宋朝世代为农的家庭中长大的父亲,他的眼光会有多遥远呢?请你告诉我?

伤仲永的故事和道理简短(王安石伤仲永启示录)

我很能理解他父亲的行为,这不是替他父亲说话,只是陈述一个事实。相信比我年纪更大的朋友更容易理解。

因为大家大多从农村打拼出来,也看到过农村这些现状。

我记得我读书时班级里有一位女生读书很好,属于永远班级前三名,她父亲硬不让她读了,因为觉得浪费钱。男生处境稍好一些,但中途辍学回家务农的也不在少数。这仅仅是上个世纪的事情,可以推想在宋代这种等级森严的朝代情况只会更严重。

当长期生存危机的压迫下,人低头劳作久了,背弯了,就根本看不到前方是什么,只能看得到眼睛前面是什么。

这就是宋代教育的门槛。接受系统的教育永远不是那时普通农民能想象出来的,当然异数永远存在。

能像孟子的母亲一样的眼光的人并不是大多数,而且孟子家也不是世代为农,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伤仲永的故事和道理简短(王安石伤仲永启示录)

当一颗好种子长在贫瘠的土地上的时候,它能活着已经很不错了,能长壮那还需机缘。

古时农村有句古话“多个人无非是多双筷子”更能证明一种世界观。

令人失望的是仲永自己。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穷人家的孩子没有什么依靠,父母只能提供你活着的机会,却无法提供更上一层的需求,这是宋代老百姓的真实写照,他唯一依靠的是自己的努力。

就算父亲天天拉着他,把他当作,空闲时间自然还是有的,为什么他却没有去努力呢?

凿壁借光,悬梁刺股的故事相信方仲永也清楚。

唯一的答案就是方仲永也沉迷在自己的聪明之中了。

这又让我想起一件事情,前几年我有个朋友赚了一点钱,想做点好事,他去乡下小学找那种品学兼优但家庭贫困的孩子,愿意资助他们到大学毕业。

结果硬生生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因为学校的老师给他的反馈就是学习好的家庭条件都不是很差。知常容听到心中一惊,当然我情愿相信只是一个个例,没有代表性。因为我也是农村长大的孩子,我的祖上也全是务农的。

有人说仲永只是一个孩子,在那个时候懂事的孩子并不少,你翻开史书肯定能找出很多人。

伤仲永的故事和道理简短(王安石伤仲永启示录)

王安石可以通过文章认识曾巩,并成为好朋友。曾巩的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都是北宋名臣。正因为通过曾巩这一层关系,使得他受到了欧阳修的赞美。

王安石的叔祖是咸平三年的进士,父亲王益做过几任州县官,他的几个兄弟为官的也挺多。

为什么王安石可以做到,而仲永却无法做到用诗文去结识朋友呢?

王安石作为非底层之百姓,他真的完全明白宋代底层百姓的艰辛呢?

他说的“伤”与知常容现在读出的“伤”或许并不完全一样,但我觉得我能读懂王安石的“伤”了。

王安石最后一句话说的没错。

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人不努力学习是绝对不行的!这是避免“伤”的法子。

但我又糊涂了,这个道理仲永和他的父亲难道真的不懂吗?

如果方仲永生活在现代,或许他受到媒体的关注,会获得较好的教育环境,或许又是另一番景象。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377405.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赞美祖国的古诗有哪些(歌颂祖国的诗词大全)

    古代爱国主义主题诗词诗句精选 古人的家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是个人所应该具有的公民道德之一,是历史地形成的忠诚和热爱自己祖国的思想和感情。社会…

    2022年6月6日
    135
  • 鼠年元宵节心情短语 2020元宵节发朋友圈的说说

    1.三五良宵,花灯吐艳映新春;一年初望,明月生辉度佳节!在这快乐分享的时刻,思念好友的时刻,美梦成真的时刻,祝你元宵快乐,团圆美满!2.十五到,送你鲜花一束:有玫瑰,成双成对;有玉…

    美文 2022年11月9日
    49
  • 人生是一条单行的路诗歌

      人生是一条单行的路   抬起头   看好路   崎岖的,小心   危险的,结伴   平坦的也要谨慎着走   勉强,侥幸与粗心   是路上看不见的恶魔   人生是一条单行的路  …

    美文 2022年12月12日
    37
  • 看了忍不住哭泣的伤感说说句子

    1.我们说的话越来越少,感情也越来越淡,你也慢慢的开始不在意我,你不爱我了我都知道。 2.当一个人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候,就不再想去寻找依靠,任何人都是负累。 3.真正让人难过的往往…

    美文 2023年2月28日
    23
  • 有关描写母亲的诗

      母亲   您是一支红蜡烛   我是灰暗的小屋   您默默地燃烧   将光亮释放出来   照亮着我   母亲   您是一股清澈的甘泉   我是一棵绿油油的禾苗   您涌进我的心田…

    美文 2022年12月7日
    57
  • 184句经典句子推荐,有没有一句让你念念不忘?

    总有一些时刻,看到某些句子,触动内心的某跟心弦,顿时热泪盈眶, 说不上为什么,就是觉得一股豪气油然而生。 这里是精心整理的184句经典句子, 有没有一句是你喜欢的? 你好,我是谢二…

    美文 2020年2月25日
    794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