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汉语中有两个字(词)常常弄混,一个是“彩”,一个是“采”。这两个字(或词)分别指两种完全不同的意思,至少深浅大异。
人们说的“彩”,其实指的是物或人的外在模样与浅层标志,如色彩、光彩、多彩等等。凡是有“彩”,毕竟是好事。一块石头能成为彩石,一件瓷器能有光彩,一朵花能有艳彩,比很粗、很俗、很土的东西要多一点观赏价值。人也一样,做一个有光彩的人,包括名响、位显、誉高的人,也比被人称为愚人、庸人、俗人要好些。
但做人若是仅仅有彩而无采,也有可能是华而不实的人,虚假的人,乏味的人,枯槁而干瘪的人。眼下流行名片,名片上印着一大串闪光头衔的人也很多。获取到高学历、高学位、高职称的人也越来越多,在平民百姓面前也格外有资格挺胸昂首。上述的人,都可以算是有光彩的人。至于他本人的实际素质如何,别人也有权打个问号。
而“采”就不同了,因为“采”是指一个人基于内在的人格品质而形成的真实魅力,闪烁出的行为之光。因此,一个人固然要尊重外在的“彩”,但更要有意识地修炼自己的本身之“采”,包括风采、神采、情采、智采、文采、艺采等等。而且,最重要的是修炼、强化自己的德采。
一个人有无真正的风采和较高的文采,光凭他借用衣饰之美、身态之美、口舌之美是不成的,那些都是“彩”而不是“采”。而真正的风采和文采,首先是美好心灵的闪光,是美好道德的闪光,是真实智慧的闪光,是朴素行为的闪光。
一个人做出的事,能使别人由衷地感到他的心理是美好的,行为是美好的,这就是真正的、首要的风采!一个人说的话或写的文章,别人听了或读了能由衷感动(而不是轰动),这就是很高的文采!一个会唱会演的人,唱出的歌或演出的戏能使正义者共鸣,使善良者落泪,这就是最高的艺采!
再举例说,教育界的教师和学生,爱生爱得深,尊师尊得真,而又爱得、尊得有艺术性,这就是最美的情采。教师教得有技巧,有很大的启发性,有很强的实效性,而学生学得聪明,学得生动,学得知而能悟,这就是出色的智采。
遗憾的是,有情而无采,有智而无采,有文而无采,有艺而无采的人不在少数。有情而无采,即使真爱一个人也表达得很笨拙;有智而无采,知识再多也只是变相的传声筒或书架子;有文而无采,无非是名词、术语、绮言、丽句的贩运者或推销员。这样的无采之人,自己不会有真正的魅力,用之于去从事某种大事或专业也不会成为佼佼者,甚而永远是这样的“二把刀”、“半瓶子醋”,是“真外行”或“假内行”。
什么是真正的采?人需要什么样的采?答案虽然很多,但这一切采中的主采、首采只能是德采!当前社会中,无论是教育业、文化业、艺术业,还是其它的什么业,智育能量的膨胀和德育能量的萎缩是不争的事实。德育疲弱甚而德育缺席非但会助长社会风气的恶化,而且智育本身也很难做到生机勃勃,甚而会使伪智泛滥和真智贫乏。换句话说就是:“彩”多了,走俏了,而“采”少了,苍白了,是可忧的。我们还是要多拿出些精力和兴趣,去重视并强化“采”的形成和提高。
做人要有“采”
•
励志故事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3836.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