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的作者是谁唐代(鉴赏题西林壁全文)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的作者是谁唐代(鉴赏题西林壁全文)

诗歌是形象的艺术,它应当以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以饱满丰富的感情感染人、教育人。但是,诗歌又十分讲究立意和造境,讲究通过饱含感情的艺术形象表现深刻而明确的思想。因此,好的诗并不排斥议论和说理。宋人多“以议论为诗”,明代的何大复说:“宋诗言理”(《汉魏诗序》),清代的吴乔说:“宋诗主于议论”(《围炉诗话》),在宋代诗歌中,确实出现了不少味同嚼蜡的作品,但也有不少议论精辟、充满理趣的佳作。

苏轼的这首《题西林壁》以理语入诗,写得既有情趣,又有理趣。元丰九年(1084)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改任汝州刺史,他特地过江登临庐山,游山十余日,并在西林寺写下这首题壁诗。诗人从自己独特的观察和感受出发,勾画出庐山的千姿百态,秀美迷人。但是,这不是一首纯粹讴歌壮丽山河的写景诗,作者在措写景物中,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了一个深刻的哲理。

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虽然只是粗略的勾画,没有细致具体的描绘,但是却从人们正视、侧看、俯瞰、仰视、遥望、近察中,从人们立足点、观察点的不断变换中,写出了庐山的多姿多采,神奇莫测。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写诗人在观察中得到的启示。苏轼向生活的深处开掘,把观感和哲理结合起来,从而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只有从不同的方面了解事物,既深入它的内部细察精神实质,又站到事物之上,总观它的全貌,才能给事物以正确的认识。

清代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苏轼的《题西林壁》正形象化地说明了这一道理。

前人指出:“作诗者陶冶物情,体会光景,必贵乎自得。”(宋·魏庄之《诗人玉屑》)苏轼登临庐山,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与发现,又善于把这种感受和发现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眼前之景”与“物外之理”两者巧妙融合,写下了这一首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诗篇。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416708.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泊船瓜洲拼音版诗意(泊船瓜洲全文解析)

    “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还”字怎么赏析? 还,huán、hái,从辵从瞏。复返也;仍旧、依然也。“还”是一个语义丰富的汉字,多音字,表示回到原处或恢复原状、回报别人对自己的行动、偿付…

    2022年6月29日
    130
  • 我永远的萱草花诗歌

      穿越过来的是距离   时间在匆匆的继续   可又总想回到过去   见你一面,摸你一下   清明时节我站在这里   花草芬芳依旧   我深深的思念慢慢的   洒满了了一路   小…

    美文 2023年3月1日
    22
  • 迎中秋庆教师节文案

    时间流逝,迎来一年一度中秋节了,今年的中秋节和教师节是同一天哦,那么一起来为老师们送上祝福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迎中秋庆教师节文案,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迎中秋庆教师节…

    美文 2022年8月14日
    93
  • 佛教语录

    佛教语录 1、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亦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2、如果内心不再有坏的作用那一部分,我们便不再会从其中引起痛苦、烦恼,从而达到永…

    美文 2023年1月29日
    34
  • 关于人心是一点点变凉的说说(人心都是一点一点变凉的)

      1)、人心是一点点变凉的直到积攒了很多很多很多失落后的离开。   2)、失望是一点点累积的,人心是一点点变凉的是我不够好,所以不足以让你用心对待。   3)、转眼秋意浓,树叶是…

    美文 2023年1月28日
    56
  • 元日古诗的意思翻译(中英文版元日古诗赏析及注释)

    元日 Lunar New Year’s Day (The Spring Festival) 中文|王安石 (Wang Anshi) 英译|周柯楠 (Zhou Kenan) 爆竹声中…

    2022年7月20日
    257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