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日子都起舞
哲学家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我就有一种振聋发聩之感,好像是黄檗禅师的当头棒喝,简直是太精辟,太震撼了!

说到起舞,我们就会想到东坡的“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想到温庭筠的“舞转回红袖,歌愁敛翠钿。”想到杨贵妃的“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想到赵飞燕的“掌中舞罢箫声绝,三十六宫秋夜长。”舞者们翩翩起舞,姿态曼妙,宛如游龙惊凤,步步生莲,给人们带来美的艺术享受。
我每天到附近的公园里晨练,总能见到一群跳广场舞的老太太,她们是风雨无阻,天天必来。毕竟岁数大了,身材不再窈窕,那舞姿虽谈不上多美妙,多好看,但却一个个跳得认真而卖力,一招一式都很投入,舞出了生命的活力,也舞出了青春的旋律。其中一个岁数最大的老人已是耄耋之年,儿女都不赞成她来跳舞,可倔强的她仍每天都出现在舞者的队伍里。于是,我不禁想起尼采关于每个日子都起舞的名言。

跳舞是个让人高兴的事。一个人偶尔起舞没啥稀罕,经常起舞也不算难,难就难在天天“闻鸡起舞”,日日摇曳生姿。为了能做到这一点,一些专业舞者以自律到几乎自虐的精神来锻炼体能,控制体重。著名舞蹈家杨丽萍,为保持身材,在舞台上给观众塑造美好形象,长期严格控制饮食,每日坚持练功,所以才有了艺术青春永驻,不断推出新的舞蹈作品,被人誉为舞坛上的不老松。
当然,尼采所说的天天“起舞”,绝不仅限于舞台、公园里的轻步曼舞,凌波多姿,而更多更重要的还是指生活中永不停顿的创造、奉献、体验、历练,方方面面的建树和创新。
诗仙李太白的天天“起舞”,就是不肯稍歇,“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百丈禅师的天天“起舞”,就是耕耘不止,“一日不做,一日不食”;抗倭英雄戚继光的天天“起舞”,就是常备不懈,“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历史学家范文澜的天天“起舞”,就是著述不辍,“板凳要做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画家齐白石的天天“起舞”,就是画笔在手,“不教一日闲过”;核物理学家林俊德的天天“起舞”,就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直到人生的最后一刻。
天天“起舞”,并不是只有工作、学习、拼搏、创造,还包括享受愉快生活,欣赏各种美的艺术,领略大自然的奇花异木,遍游祖国大好河山,瞻仰各地名胜古迹,也包括朋友聚会畅谈友谊,运动场上龙腾虎跃,棋牌桌上的斗智斗勇等,都是“起舞”的重要内容,关键是要充实、健康、有价值、有意义。只要体现了人生活力,迸发出了正能量,都是值得肯定的“起舞”。
人生最可怕的事就是“不曾起舞”,浑浑噩噩,无所事事,工作敷衍塞责,学习马马虎虎,事业一无可取,整天坐吃等死,如同行尸走肉,这是对生命的最大辜负,是人生无可挽回的悲剧。人生苦短,转瞬就是百年,如果说过去“不曾起舞”,还可以亡羊补牢,还有时间补救,“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怕就怕毫不醒悟,依然故我,无动于衷,拒绝“起舞”,这辈子就算是白活了,
马克思的朋友李卜克内西曾回忆说:“学习!学习!这就是他经常向我们大声疾呼的无上命令;他自己就是这方面的榜样。”马克思不仅自己天天“起舞”,刻苦学习钻研,还经常催促他的战友和学生们看书、看书,逼着大家和他一起“起舞”,这样一群“起舞”的人在一起,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新纪元。
倘若你立志要天天“起舞”,不辜负自己的生命,就请记取并践行尼采的另一句名言:“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