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大学和大学生活。生涯设计公益网(www.16175.com)职业规划专题组推荐。
真正领会《庄子·知北游》里的“白驹过隙”一词,是在大四的第一个学期。老是发愁漫长的四年大学生活怎么一天天捱过,老是盼望着早点毕业到社会上去闯荡一番,可是就在某一个清晨醒来,忽然发现宿舍里再也没有了围着电脑看碟的人群,走廊里少了打“双升”时吆五喝六的声音;炎热的教室里倒是多了许多陌生的面孔,校园的小径上也尽是来去匆匆的身影。不经意间这才发现,我们已站到了毕业的边缘,我们离社会仅有一步之遥!
我们的大学,我们的大学生活,脆弱而美丽,就像一滴薤上朝露,稍纵即逝。走过了,只能留下些许记忆来咀嚼——那些快乐的、忧伤的、无奈的或者欣喜的记忆。这个时候,再换上一种比较理性的眼光来打量这所我们快要生活了四年的大学校园,一些感触便会油然而生。
我们的大学
我讲一个故事:某班请现任名牌大学教授的校友来做报告,教授开门见山:听说你们有80%的人对自己的学校不满意。是的,你们中的不少人,因为高考发挥失常,没有进清华、北大之类的一流学府,又有不少人,因为志愿填报不当,被省重点大学拉下马,最终进了这所名不见经传的“三流大学” 。我为各位感到委屈、不公平!
顿时,台下掌声雷动。教授接着演讲:但是,各位,你们既然读的是这所大学,就说明你们只配得上这所学校,这是由于你们的能力和智力等综合因素决定的。
怎么不想想,人家高考怎么就不发挥失常?人家填志愿怎么就填不失误?为什么就是你们发挥失常?为什么就你们填失误?
如果说进这所学校,是你们的一次失败,那么,你们不去想法子解决已成定局的失败带来的问题,而是千方百计地为自己的失败找理由、找借口,这样,我不仅感到你们弱智、无能,还感到你们的虚伪,你们是群懦夫,没有勇气面对现实!你们的人格一定存在严重的缺陷!坐在你们面前做报告,我感到可耻!
教授拂袖而去,讲座不到五分钟就结束了。而在这之后的三年多时间,再没有人提高考的事,绝大多数同学准备考研,不考研的同学也都在拼命地学习、拼命地拿证书。大四那年,这个班60名同学有51人考研,51人上线,没有考研的9名同学也都在年底就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单位。
这个故事我每看一遍就多一点感悟,就多出一股面对生活的勇气。任何选择和被选择,总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怨天尤人于事无补,奋起直追方能超越自我。是金子放在哪里都发光,以我们学校为例,地质学家、学部委员张伯声,材料冶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傅恒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钟力生,中共浙江省委副书记李金明,河南省常务副省长王明义,原煤炭工业部总工程师尚海涛,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赵跃民……他们都是从我们学校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了出去,并且做出了骄人的业绩。近的来说,经管系98级学生彭水红,以全国第二名的成绩考上清华大学管理与科学工程的研究生,99级学生马晓杰以高分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一个信念:努力才会成功。
我们的社团
每年新生入校不久,总有不少的学生社团展开激烈的“招生大战”,五彩斑斓的板报、通知往往吸引了众多新生的眼球,这对于他们来说几乎是完全新奇的另一个世界,看着招新人员都是“主席”、“部长”的风光无限,不免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我就是在大学生通讯社一“混”四年,而且感觉受益匪浅。许多同学在加入学生社团时一般爱有两个疑问:一是加入社团会不会影响学习;二是加入什么样的社团最为合适。
#p#副标题#e#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只要工作和学习的关系处理得当,加入学生社团不但不会影响学习,而且会提高自己在组织、协调人际交往和某些专业方面的能力。举学通社99级学生为例,机械系胡建同学四年来笔耕不辍,在院报等刊物上发表了许多新闻作品,在2003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又一举考入西南交通大学;测工系姚志禄学的专业是测量,但是学通社四年练笔,他不仅在《人民文学》、《文友》、《焦作日报》和院报上发表了多篇作品,更是因为写作方面表现出来的特长在200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力挫群雄,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录用。
至于加入什么样的学生社团,则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结合自己的专业和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有选择地参加。我们学校目前共有院级学生社团28个,系级学生社团26个,其中有些社团专业性特别强,例如大学生通讯社、大学生新闻中心、大学生科技协会、英语俱乐部、电器开发部等。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自己“契合度”高的加入,而不能因为哪个社团给个什么“长”做就头脑发热,趋之若鹜。如果感觉学习时间与参加社团占用的时间发生冲突时,就要毅然从社团退出,全力学习,毕竟我们是学生,最重要的还是学习。
我们的学习
我首先想劝告大一的同学:如果你哪个老乡或者兄长再告诉你“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或者“学习无所谓,只要能过关”,你一定要狠狠地白他一眼!因为我们面临的时代和发展趋势已经把我们推到了另一个境地:高等教育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正在向“平民化教育”转变。不仅本科生大量扩招,研究生也在大批量生产,虽然还不像某些报刊上说的“本科不如狗,硕士满街走,博士还能抖一抖”那么严重,但是现在的就业形势已经给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大家知道,我们学校现在共有硕士生399人,但到2009年百年校庆的时候要达到3000人的规模;郑州大学是河南省唯一一所进入“211”工程的高校,它的发展规划是在5年内本科生达到30000人,研究生达到10000人,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比例达到1:3。更不要说全国有多少所这样的高校了。高等教育的转变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考研已经成为时代的大趋势,本科生学历在就业中已经没有多大优势。这种情况下,谁再教给你如何应付考试而不是如何好好学习,那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此人意识不清目光短浅,要么就是他在骗你。千万甭听他的!生涯设计公益网(www.16175.com)职业规划专题组推荐。
研究生扩招对我们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学好专业课,学好英语和高数,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才是当务之急。“大学时代的教育只是给你一种眼光而绝对不能保证你将来做什么,谁能正确运用这种眼光,看到成功的夹缝,谁就有可能成为这个时代的英雄。”北京新东方学校副校长徐小平的一句话道出了其中的真谛。
我们的爱情
爱情这个话题在高校官方的报纸上总是遮遮掩掩的,“犹报琵琶半遮面”。但是作为一名大四学生,我觉得这个话题还是扯开了好。
每次跟低年级的永城老乡一起聚会,谈到爱情时,我总爱说这么两句话:“大学期间最好不要谈恋爱。如果不小心或者抗拒不住爱情的魔力谈了,就一定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说前一句话是因为我觉得大学期间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没有固定的工作,爱情作为建立在大学生活这个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往往会有花无果,付出了感情却可能因劳燕纷飞而苦不堪言;再者说谈恋爱多少会影响到学习(可能我这样说有同学要不愿意了,暂且打住),而且有了朋友以后,男女生和异性的交往呈现单一化态势,这样很不利于大学期间的人际交往,会失去很多广泛交往开阔眼界的机会。说后一句话是因为我觉得爱情毕竟是一件非常美丽的情愫,花前月下,缠绵甜蜜,人之常情,大学生又非和尚尼姑,难免凡心萌动,遇到合适的另一半,“晤寐求之”也在情理之中。可是大学毕竟不同于社会,大学生平均年龄也都在18岁以上,已经到了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年龄,男女生适当交往有自己的自由,但是相应的责任还是要勇敢承担的。别依恋缠绵了三四年,到毕业的时候一走了之,“芦花欲问缘底事,秋风无语只摇头”,那就太伤人了。
#p#副标题#e#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届届的学生来了又走,从踏入校门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还要走出这个校园。打点行装时最容易怀旧,怀旧时又最容易问起:大学四年,我们收获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这是一个很容易令人尴尬的问题。如果留在脑海中的,只是晚自习后在小树林里和女朋友充满激情的一吻,只是在网吧里上夜市打CS或红警时的刺激,而我们的导师,我们的专业课,我们的实习论文,却在记忆里消退了颜色,只留下淡淡的痕迹,那个时候,才真正是我们应该感到耻辱的时候:生涯设计公益网(www.16175.com)职业规划专题组推荐。
因为我们来过,但没有带走任何有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