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辕北辙》(魏王欲攻邯郸)

原文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此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也。
译文
魏王准备攻打邯郸,季梁听到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来,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头上的尘土,就忙着去谒见魏王,说:“最近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不错,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我最后说:‘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倚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的吗?”这就是南辕北辙。
【评析】季梁为了打动魏王,来了个现身说法,以自己的经历,带出了南辕北辙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魏王的行动与自己的目的背道而驰的道理。其实这个故事并不一定就发生在季梁身上,他之所以与自己的亲身经历相联系,是为了让故事显得生动和真实,从而更具有说服力。
注释
1.方北面而持其驾 驾:车 持:驾驭;赶
2.我欲之楚 之:到……去 楚:楚国,在魏国的南面。
3.吾御者善 善:技术好,善于
4.中道而反 中道:半路 反:通“返”,返回
5.头尘不去 去:弹下身上的尘土
6.此数者愈善 数:几个,几样
7.曰:“吾用多 用:资财
8大行:大路
9奚为:为什么
10衣焦:衣裳皱缩不平
11申:通“伸”,伸展
12方北面:正朝北方
13.恃王国之大 恃:依靠,凭借。
14.犹至楚而北行 犹:犹如。
15.举欲信于天下 信:取得信任。
16.“此数者愈善”中的“此”:指示代词“这”,“数”,几;“者”,代词,事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47667.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张孝基仁爱文言文原文赏析及注解

    张孝基仁爱文言文原文赏析及注解   原文   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惟一子,不肖,斥逐去。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

    古诗文 2022年11月26日
    62
  • 《夜坐》

    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 细雨蓼花时。 宿雁半江画, 寒蛩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 吾道付逶迤。 终有剑心在, 闻鸡坐欲驰。 文天祥在德祐元年(1275)起兵勤王以前,过着一种被迫罢官、…

    古诗文 2022年9月11日
    45
  • “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这两句是说,会难别易,眼下风景虽好,却无心赏玩,离情别愁充满心头——满树桃花,红似锦绣,此时我却…

    古诗文 2022年11月19日
    202
  •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  歌女不知道亡国的遗恨,还在对岸的酒店唱着亡国的《玉树后庭花》。   …

    古诗文 2022年11月18日
    102
  • 初中语文文言文固定结构例析

    文言文中,有些词语常常组合在一起形成比较稳定的结构,表示一定的意义,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古汉语中称之为固定结构。现就初中文言文中出现的固定结构例说如下: 1.“不亦……乎”表示反问…

    古诗文 2022年5月20日
    312
  • 满江红莫折荼蘼赏析

      饯郑衡州厚卿席上再赋   莫折荼蘼,且留取、一分春色。还记得:青梅如豆,共伊同摘。少日对花浑醉梦,而今醒眼看风月。恨牡丹、笑我倚东风,头如雪。 榆荚阵,菖蒲叶。时节换,繁华歇。…

    古诗文 2022年11月10日
    38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