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想跟大家讲一些体会。
先跟大家披露一些必要信息,汪云志,山东日照人,属猴。我们家是木匠,我喜欢说自己是手艺人。我是学通信的,交大毕业,自认了两个“麦考”老师。在铁路局看过2年程控交换机,干过十年媒体,做过几份报纸杂志,现在在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充任副秘书长,私下注册一家公司,做媒体管理咨询运营。
一,如何选择媒体?
大家在做记者编辑,都是中国未来的总编辑和发行人,大家现在一定在某个媒体供职可能考虑换或者不换。选媒体从我的角度来讲,考虑个人意愿和目标,你想做什么样性质的媒体,自己给自己未来成长的路线怎么设计,这是特别重要的。但通常发现,只有不到10%的人很清楚明白地界定自己的意愿和自己的成长目标,90%的人都没有,这是在选媒体时候特别重要的。
第二条,媒体的资势和长势。有的人愿意选做财经就想去《财经》杂志,做IT去《计算机世界》就很好。大树好乘凉也是一种活法,但是在大树底下长不出树来。另外看长势,它现在不太健康,但是它有自愈的功能,是否能和个人成长目标结合起来。我反对大树底下好乘凉的观点。
第三,媒体的需求。它存在这种需求是什么样的特征和你的这些意愿、目标结合来考虑,最好是选择急迫想要你的媒体,这样媒体会比较看中你,你去那儿会干得相对来说比较顺气。从成长发展上也相对比较安全,如果确实要的话,他需要你这个人的价钱、待遇要好谈,不要单纯冲着这是一个很好的媒体就去,除非它正好和你的意愿相吻合。原来说出国是镀金,出过国感染过萨斯就有免疫力。
第四,岗位职责。最好在你介入的时候要界定清楚,往往有些人在一开始的时候去和媒体谈的时候,意愿目标很清楚,通常跟一二把手谈,慢慢谈了之后可能原来的岗位职责就忘了。岗位职责对你未来的成长很有帮助。
(新闻原教旨主义者:个人认为,记者/编辑/运营……只有都做过的人才有可能真正看清一份报纸;体制内外都呆过的人才能盘活体制内的资源为我所用;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都体验过的人,才可能真正融会贯通。现在的时代已经不是一个单一的媒体竞争时代,泛媒体竞争时代已经来临;正如抢走一份报纸读者的不是另一份报纸,而是网络一样。)
第五,成长空间。中国未来的总编辑和发行人在我们中间,如果同意这种说法,一定要考虑自己的成长空间,现在选的这个岗位,现在承担的职责对我下一步的发展是不是很有帮助。我自己本身也特别想有人能够给我指指北,告诉我下一步怎么走,我自己要有这样的设想。要特别看中现在这个位置到我适合转换、适合成长、适合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第六,综合收益。如果你现在的工作只是领一份钱而没有别的收益的话,是你最大的损失。和青春时光相比,几千块钱是微不足道的。如果你在媒体里面拿的薪水是中低水平,表明你不是在重要的岗位上。
二,如果建立一个媒体,如何运用媒体?
任何媒体不会要求你把这个媒体当成你一生的事业,至少你自己要把你在这个媒体做的这一段时间当成你一生成长、发展的职业生涯当中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在你回首这个阶段的时候你会感觉到真值,哪怕不给我开钱我也觉得值。把媒体当成一个平台,而不单纯当成一个上班的地方,领钱的地方,养家活命的来源。如果那样运用媒体,你的长势就会小。如果按我下面的长法,你就会长的比较好。
把媒体视为平台,第一条要锁定一个领域。编辑记者领域很多,媒体会有编辑,会有发行,会有品牌运营,如果都是编辑的话,大家所做的编辑内容也会有很多很多的块,不要泛泛去跑或者被动接受,你跑公交口,你跑IT口,这个时候你要自己主动去选定一个领域,而这个领域是结合你未来成长的目标,结合你自己的意愿来做。如果你不选定的话多半会黄了,多半长了三五年,回头发现在别人眼中在整个圈子的眼中,你是一个平庸的人。
第二,结识核心客户。有些公司和核心客户的关系比较松散,比如像《财经》,但是传统媒体会和核心客户结合比较密切。即便像《财经》,你也要和核心客户建立这种关系,相对而言更容易。传统IT媒体已经被瓜分了,通常开会请谁。大众性媒体,只要你咬咬牙准备好跟他打电话约见他合适的理由,你想想他的痒痒肉在哪儿,做好准备。静下心来想一个小时,成文整理一个顺序,你给他打电话,十之六七会成。为什么和核心客户,前十大或者前五十大客户建立密切关系呢?从他们嘴里能得到很多很多他怎么判断媒体,他怎么看待我们正在做的媒体价值。通常好多人说,会买的不如会卖的,长远来看买的人很聪明,大客户会把你媒体的价值看得很清楚,你能借助他的眼光来看媒体的价值在哪儿,你应该怎么塑造媒体的价值,怎么样在塑造过程当中把你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这是和核心客户建立联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的客户通常在分别的领域里面是具备相当的影响力和被关注的程度。比如像米卢,如果和米卢建立起来特别紧密的关系你就会被带起来。随着咱们不断成长,如果咱们能够有一群这样的客户、核心客户,在不同领域里面具有相当影响力,跟我们有特别关系的时候,我们再去转移工作换工作的时候会对我们有特别的价值。核心客户中高层的人通常是信息的灵通者,如果结识这些人,对我们营造一种氛围营造一种圈子特别有帮助。
第三,了解核心读者的需求。任何一个媒体会有特定的读者群,或者最主要的读者群是谁。绝大多数做编辑的人会很看中自己的感觉,把自己的才智能力看得特别重,要钓鱼的话先得问鱼爱吃什么。拿个石头子放在鱼钩上钓鱼也可能钓上来,只要一动青蛙就会咬,一定尺寸范围移动的东西青蛙都会把它都当成昆虫。我没有在人群当中做测试调查,你一年有多少时间是和最终的读者进行沟通和交流,或者你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搜集他们的需求或者他们重要的需求,他们买你的杂志,读你一份报纸,上你的网站最关键的那些要点是什么。这个方法也不难,大家都可以走到报摊上站一会儿,看他买什么报纸,你跟他说一声我是谁谁谁,交流一下,大家都很愿意跟你交谈。尤其他买了你所供职的报纸,跟他交流一下你是负责那个版的,他会很容易跟你交流。
第四,发言的确立。一个是在媒体内部,通常有总编、副总编、主任、副主任、首席记者这是官方发言权,不同报纸内部都会有一些民间群众里面倍受推崇的人物,而没有成为总编、副总编。有意识、有准备、有目的、有步骤地确立自己的发言,哪怕从最初的实习记者、实习编辑开始做起,如果有这份心,你要把自己的声音释放出去,首先要在报社内部,在你的杂志内部发出声音。在外界大家都在炒米卢的时候,你再写米卢不过是另外一篇文章而已,你试图要去表现通常会借助你的媒体,或者借助你的合作存在关系,做它的签约撰稿人,给它的专栏写作,要特别注重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新闻原教旨主义者:所以,应该把握每一次评报会、讨论会的机会,释放出自己的声音,之前当然要精心的思考和准备,做到言之有物。)
第五,形成自己的风格。什么都行,什么全灵的通常不好,最好形成你选定的风格和你的整个成长发展是相匹配、相一致的风格,这样更容易被记住。除非你是特别能够成为大师的,全世界顶尖的大师。
三,媒体与媒体人的关系
这种关系式不是你主动选择的,我把好的三种关系做了三个比喻。瓷器活儿与金刚钻儿,媒体需要我,它的需求表现是什么。瓷器活儿和金刚钻儿,这个媒体急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像张老师刚才说的你的主营业务、核心部分,你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那个人。总编或者是某一个版块的主编、首席记者或者做某一类新闻的人,他是挑大梁的。瓷器活儿可能是现成的,你可能是金刚钻儿但是人家不一定用。有瓷器活儿在哪儿,你得让需要有金刚钻儿的人看到你是一个好的金刚钻儿。
八宝粥和老咸菜,八宝粥很好喝,配上老咸菜更好喝。有一个典型的例子炳叔,原来在每周电脑报,猫王这一块不是每周电脑报主营的内容,但是会让EWEEK很天堂,这个就是老咸菜。比如在一些媒体个别的专栏会是这种特征,这些需要特别的禀赋,可能在你成长当中无意当中积累下的特质,我们猫王招人,大家试图去做的时候,做出来的东西有点儿像熬了一锅粥嫌稠又加了一点儿水,缺少原味。
水和盐。媒体是水,你是盐。媒体的转型、媒体的改变,在你不能很有效,你作为一个总编或者社长的角色去主导它的时候,你要让它去做。水搁上盐就变咸,改变原来的情况。如果这样的人你能够饰演的话,就具备未来总编辑和发行人的潜质,而且把盐加到水里面之后要做很多工作,要打扮修饰。如果你有这样的一时,大家对自己所负责的版面,对自己所负责的报纸,对所观察到的媒体,通常说怎么会这样呢,通常你说了人家不听。如果真有机会你要做的时候,或者你瞄准了要做的时候,你需要特别的谋划、特别的筹划。媒体和媒体人的关系还能讲好多关系,我只是说角色的选择。
四,媒体的竞争力来源于哪儿?来源于你具有创造性的编辑队伍所生成的独具特色的内容和目标读者群之间建立起来的信任、信赖甚至是依赖的关系。做广告我们卖的是什么东西,我们卖的是一种关系,有人说我卖的是读者,我们会发现很多媒体同样能到达这个人群,同样能够影响这个人群,但是它在选择的时候不一样是因为关系不一样。
如果结合具体的一个人,我愿意跟大家聊天,下一步如何成长。
提问:对于财经媒体报道要求来说,可能和一些公司是大的长期合作关系,但是有时对公司的报道有一些不利,在长期战略上如何能把这个关系搞好?如何打好太极拳?
回答:
我没做过财经类媒体,我从一般的媒体原则去看媒体和广告客户的关系。要说客户的坏话,或者你说的话是客户不愿意说的,你要甄别。第一,它为什么对你重要。第二,你为什么对它重要。它是保证你们之间的关系式不是持久的,是不是长远的,是不是稳定的最重要的点。咱们媒体的竞争力来源于哪儿?来源于我们具有创造性的编辑队伍所生成的独具特色的内容和目标读者群之间建立起来的信任、信赖甚至是依赖的关系。信任靠什么?诚实。你是不是坚信你提供出来的信息是这个市场特别需要的,而且能够有效满足这种需要。在IT圈子里面联想是很大的客户,如果联想要评奖的话,我肯定得是头奖,弄不了头奖也得单辟一个特别价值奖,如果不的话,我手里有几个亿的广告费就停。原来我们定一个标准,一定警惕不要让任何一个客户超过我们广告营业额的5%,如果广告投入占你整个广告收入很大一块的话,你要得罪它,你来的压力太多了。即便你是总编,即便你是总经理,即便你是社长,一下子拿掉营业额的5%,你全部的钱只够拿20回。有两个解决办法,跟广告部整体说,咱们的潜力巨大,你必须成长总额,让5%降成5%以内。另外一种办法,你让客户掏了过多的钱,要跟客户说,咱们不要投那么多,我认为投这么多就够了,当然第二种办法是不好的。
一旦出了这样的客户就要说我们有更大的成长空间,否则就不正常。
客户看中你,它在那儿要投那么多钱,真正的理由看清楚的话,你就不怕它。媒体玩的是杠杆游戏,是2%对百分之百的游戏。如果一年做两三千万,三四千万,大了做一个亿,联想做几百亿,IBM做几百亿美元,它比我们大多了,凭什么我们会有这个作用?我们是用2%搏他们的百分之百。有一个媒体说过,戴尔的广告代理老去压他们,戴尔要压它们的价钱,不降价就要投钱。我问他一个月戴尔投的广告额是多少?多的时候十五六万,我说那就不用怕了,如果你的价格确实还不是特别离奇,如果接受就不用怕了。戴尔没有店铺,戴尔的店铺就是它的广告,你十五六万除以2%是多少?七八百万的生意。任何一个厂商要关掉每个月带来七八百万的店铺都是极其忧虑的,财务上要重大披露。你那儿就是它的店铺,关任何一个月带来七八百万,一年带来六千万收入的店铺他都会吓得够呛。在它的财务报表里面,这个店铺将是很重要的。关联交易的披露0.11%都要披露。你是不是看准了,如果它一直在投入钱都是因为你在说它的好话,帮助它去做托儿的话,那可能就麻烦点儿。如果你要做托儿的话,你永远说好话的托儿不值钱。媒体有一个说法是“小骂大帮忙”,单纯大帮忙还不管用。任何一个厂商都是有竞争对手的,都是处在竞争环境里面生存的,不要想它没事,它拳头最大,它就是现在的美国,瞅着谁不合适就可以打,这样极端的情况有。这些都是媒体可以利用的关系,但是不要扮演托儿。媒体要有独立的个性、独立的声音,你的社会价值、商业价值都要在一起,单纯的有奶就是娘也成长不起来。国家地理杂志是非盈利机构,但是赚了很多钱,但是有些媒体的成长路线是没法克隆的,包括国家地理杂志的路径就不可以重复。
#p#副标题#e#
我的建议是咬牙,让他看到媒体真正的价值是什么,你要愿意放弃的话,投广告不是施舍,不是捐款,是个买卖。如果觉得我写这个文章你不好受你要停,但我提醒你,在我说这个话之前都是一笔交易,交易就有买卖。可能我多赚了一点儿我感觉担心,但长久来看都是公平交易。现在传媒很大,有很多的选择,它选了我,它在跟我说别介,他说别介的时候是你的地位、你的力量,你必须是与众不同,一定要满足这个世界的特别价值,你一定是因此而赢得了一群你想应该的人,而且你和它是一种信任、信赖的关系。你有了它们,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你不买我有买我的,你放弃了我,实际是放弃了我影响在信任我、信赖我甚至依赖我的人。你停了广告,就等于停了你在这儿的生意。(汪云志:东方奇正媒体咨询公司总经理,曾为CNET中国高级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