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秋季起,浙江大学正式实施四学期制,每学期只有9周时间,很多学生和老师反映,学习的节奏明显加快了,刚开学不久好像就要面临复习迎考。像秋季这学期9月13日才正式上课,11月中旬就要停课考试了,而秋假只放两三天。接下来就要进入冬学期了,又是一个轮回。尤其是完全学分制的正式推行后,学生每学期选哪些课,需要自主来决定,自主学习的意识需要更强。如何为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涯做好科学的规划,制订个性化的大学节拍,学生需要一个学习观念的转变,时间利用的科学方法。在这里,我们记录一位在浙大求学5年、从小被视为“超级玩童”却能在大学生活里游刃有余、创造出自己的精彩天空的学生,听听他的观点。
说不尽一个学子的神奇,可人们好奇的是,这么阅历丰富、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他怎么能在学习之余,挤出这么多时间,何况他的学业也未受影响。联想到一些学生进大学后要么觉得空虑无聊,要么觉得学英语、计算机考级困难,平时要占去大量时间,连专业学习都时间不够。小柳的大学生活是怎么轻松玩转的呢?他有哪些读书真经可供学弟学妹们借鉴?
超级玩童的多种神奇
今年夏天,柳天旸读完了他在浙江大学的第5个学年,他所学的城市规划专业是5年制的,与以往记者采访到的许多在专业上有建树的优秀学生不同,令记者感兴趣的却是他的另一些“非专业色彩”的神奇——
小小发明家
跨进浙大校门前,他是在社会上小有名气的“小小发明家”,头上顶着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发明奖、省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省青少年英才奖等数十个光环,在浙大新生中是够让人注目的了。而要论起他的发明灵感,最早可追溯到小学4年级时。当时,他觉得现成的书包不好,就将父亲的公文包、密码箱的结构与小学生的书包相加,成了他的第一项发明“顶末活页式书包”,由此一发不可收拾,电表读数镜、双向传输话筒,抓鱼手套、电解液视保屏、带勺茶叶罐、带海绵的墨水瓶、家电遥控器、座垫式雨披、遮阳防尘罩……
校园艺术星
进了大学,他又培养了多种特长。最具号召力的当然是他的“校园艺术之星”。他是浙大文琴艺术总团合唱团的首席指挥,对指挥、歌唱、辩论等艺术也有一定研究。同时还是一位出色的戏剧男高音,擅长演唱古典歌剧咏叹调和意大利民歌。在全国大学生艺术歌曲比赛中曾获大奖。至于小篆书法、国画等更是他的特长。
创业当老板
他还是浙大本科生创业第一人。在大学里他深入研究了“磁场对植物的生长影响”,“磁场对大肠杆菌的生长影响”,“音乐于人的生活”和机械、电子电工、程式等跨学科课题,取得多项科研及发明成果,7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审批中)。其中“果蔬磁性保鲜柜”被专家评价为最有前途和研究价值的环保作品并代表中国参加“世界青年发明家比赛”,是历年惟一入围决赛的中国选手。在2000~2003年,他每年个人平均有2~3项科研项目均顺利完成,是浙大学生的纪录保持者。
2002年,柳天旸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从单纯技术开发转型到科研成果市场化。随着公司的发展,研发项目又涵盖了医疗系统和软件工程开发等领域。到今年6月,他以技术入股的形式,吸引到了100万元的风险投资。
辩论赛名嘴
他还在求是园里练成了“名嘴”,2001~2002年作为管理学院队教练参加“求是杯”辩论赛,并于2001年进入8强,2002年获得季军。2002年作为浙江大学校辩论队助理教练参加“浙江省大学生辩论赛”。
#p#副标题#e#
要玩就玩出名堂
从贪玩到会玩,柳天旸的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从小喜欢拆装家中电器,喜欢敲敲打打学木艺加工,修自行车,喜欢摄影、书法、美术、游泳……就冲着外界给他戏称的“超级玩童”头衔,他还被邀请走进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那期直播讨论的主题就叫“家有玩童”。可玩童遇到升学时,也好几次“险象环生”,惊险过关。但他始终坚信母亲教他的信条“要么不玩,要玩就得玩出名堂来。”
母爱呵护好奇童心
小学的一个暑假,小柳趁父母不在,不做作业,偷偷看录像。听到妈妈上楼的脚步,他赶紧从冰箱里拿出冰过的毛巾放在录像机上降温,不想冰水溶化后流进录像机烧坏了零件。
亲发现后对儿子说:“你把录像机弄坏了,你有责任修好它,另外你惹妈妈生气了,必须自己做一个小礼物送给我,作为赔偿。”母爱保护着这颗好奇的童心,玩,使他时刻充满疑问,期冀寻找答案,探索新领域。小柳说,母亲从不过问学习上的事,哪怕是学习上一排红灯高挂,他也照“玩”不误。
但她能不断引导儿子在玩中学会思考,这种教育是引导式,而不是压迫式、灌输式的。高三最紧张的时候,同学们连头都不抬埋头苦读,成绩排在全班倒数第二的他却醉心于自己的发明研究,一年得了五项发明大奖,但经过最后的考前突击,他也如愿收到了浙大的“邀请函”。
爱好得专业一点
他觉得“好玩”的东西,就有兴趣学,专业间的界限、专业与非专业的界限在他那儿是如此的模糊。他崇尚的是“如果这是你的爱好,那么,请你爱好得专业一点。”
他告诉记者,“没有什么一定要在课堂里学习的道理。有人认为坐在专业教室听听课,做作业,这就是学习,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老早就抛弃了这个概念。我早已经开始旁听别的专业课,不上课就在社会上跑、开眼界,都是学习,方式不一样,看你能学到什么东西”。
把大学之圆画得更大
对于现在许多大学生过着逃课、作弊、打游戏、谈恋爱,懒觉睡到上午九点以后,午睡到三点以后,戏称“九三学社”的生活,他也有自己的观点,“很多人认为大学里其实学不到什么东西,这实在是种陈旧、错误的观念。”在他看来,学校提供的绝不仅仅是好的环境,更多的是,它提供了一个熏陶思维、培养能力的氛围,这是种与社会接轨,但又不完全是社会的生活。大学给你学习和研究的能力,这是在社会上难以学到的,人的一辈子真的就只有这么一次,“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呢?”
可为什么有的人学有收获,有的人空虚无聊呢?小柳打了个有趣的比喻:他用手比划出两个圆圈,一大一小。按爱因斯坦的理论,“小圈,容纳的东西少,周长也短,能够接触的外面世界也少,疑问,探索的领域自然也少;大圈,如海,能纳百川,面临的新事物却也更多,需要解决的,努力探求的会更多。”他希望自己不断开拓新领域,将自己的人生之圆画得更大更完满,而支撑自己旺盛斗志的是兴趣。
他说,他喜好发明创造,但并不是就会和学业冲突。比如他动手制作所培养的耐心与细心在学习上成了查漏补缺的良好工具,发明家常用的联想记忆又成了他征服英语单词的强力武器。时间是对坚持最好的答案,书法摄影为他的美术构图打下坚实基础,绘画为专业创作铺平了道路,电子航模大幅度提升了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他认为,爱玩是孩子的共性,孩子痴迷于某事,不仅仅是贪玩,更多是向大人展示他们的兴趣和禀赋。
要学会用理智与毅力改变对所学科目的逆反心理,用意志力培养兴趣。若学而有趣,则学起来会更轻松又更投入。小柳说:“我原先语文差,作文尤其烂,每天都是挤牙膏般抓腮。自从一不小心插进校辩论队,听了几堂特级教师文学性的讲座后,兴趣大发,翻遍了家中所有藏书,论文得到了长足的进步,高考时作文得了满分60分中的55分。”
时间的“主人”有秘诀
#p#副标题#e#
经常有同学向小柳讨教学习之道,小柳说为此他正在酝酿出书,就是写一些高考冲刺法、大学学习法的。他认为理解才是真正的为学之道。一是通过感知加深理解,可通过图解、观看录像或借助经验、联想和想像。二是通过分析表述、概念、定义、原理的语言构成加深理解。三是通过比较综合、运用,学了物理中的电子,可能搞个小电路自娱自乐。他高中有一同学好生用功,从早到晚看书不停,但每逢考试却总和他相差无几,原来这位同学每三四小时才看进去十几页书,效率奇差。要学会自我应付疑难,一道难题10分钟内搞定,否则就得放弃去请教老师。
而学习是最注重效率的。一是通过阶段性、周期性地循环复习来强化记忆。二是化繁为简,把复杂的内容化成简单的纲要。三是比较异同,掌握特点。四是寻找联系,形成知识点的贯穿。五是整理,知识点系统化。而学习需要调动一切感官,使大脑的兴奋神经中枢处于最佳状态,但一定时间高速运转后的大脑,必须得到一定时间的释放来积蓄下一次高效能量。他的时间分配法基本是这样的:高考前,每复习15~20分钟(模拟卷外)要休息20~30分钟,这段时间以体育锻炼为主,休闲娱乐为辅,每隔一小时去附近公园狂奔一次,释放一下自我,更为大脑补充氧分。这样,他能用5分钟便搞定一个单元的单词,也能在45分钟内完成一张数理化的练习卷。他的学习日常表经常是:6:15~6:30起床,听英语歌,去上学,午睡半小时,放晚学后打15~20分钟篮球。每隔一小时去户外最近的公园呼吸一下新鲜空气,释放一下大脑,12点准时睡觉。
自创“三随”公式思考
从小喜欢发明创造,大学又自主创业,他的创新灵感源源不断。于是,他留意生活,当听到有人说“用这个东西很不方便时”,便“随手记”下来,记problem;一有空闲,就拿个本子,跑大超市,看新产品,有没有新结构,寻找解决问题的key,这是“随处找”;想想看这些新结构还有什么用,能否用于其他机器上,这是“随意想”。“找”到了key,如果能将其与problem对应起来,那么这就是“三随”产生的奇妙公式了:problem+key=invention
他说,自己在校创业之路是一个发明、申报专利、产品化再到市场化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不简单。一个发明有了想法和原理后,往往要做很多的试验才能获得成果。他曾经做过一个研究磁对细菌影响的试验,每培养一代细菌,就需要24小时的通宵观察,每一个小时记录一次,得出数据,再进行数理统计、分析、数据检验,然后推导出试验结果,而后把试验过程反复印证几次,得出同样的结论,才能算是试验成功。这样的过程是需要极大的毅力和忍耐。现在,他最期望的是自己的公司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发展起来。但希望时间花得比别人少。他所走的路,是在绕圈,却不是在一个平面上循环,而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