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中华》读后感1200字

【第1篇】

从猜测黄帝,问卜殷墟,到走进魏晋田园,最后对明清的郁闷,余先生用一篇篇散文优雅地叙述着中华文化的兴衰变迁。其实都是朴素的语言,读起来确是字字珠玑,你会被他带到另外一片世界,会对高雅而特异的魏晋人士而向往,会对盛唐海纳百川的文化而骄傲,也对明清文化专制统治而扼腕叹息。

然而,我最喜欢的却是余秋雨先生对当代文化的一系列论述。

“清代结束之后的近代和现代,实在一言难尽。文化信号很多,而文化实绩很少。文化激情很多,而文化理性很少。文化言论很多,而文化思考很少。文化名人很多,而文化巨匠很少。文化破坏很多,而文化创造很少。”余秋雨先生如是说到。

一百年前,正是兵荒马乱,国运维艰的时刻,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文化的这种状态尚可理解。而大约五十年前,新中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一项文化大革命的运动。政治野蛮地笼罩住了文化。全国停课废学,上山下乡,即是,农民就是。这种情况,在文明的发展史无疑是一次大地震,几千年来从未断绝的文化传承突然停止,所有的人投身农业,大连钢铁。

幸在它只有十年!

终于迎来了改革开放,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文化也开漂洋过海,走遍世界。然而,文化似乎永远跟不上了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滞后,越来越迷乱,越来越失去了公信力。

余秋雨先生引用了作家王小波的一句话,中国文化界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做事的人,一种是不让别人做事的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后一种人的力量大得多。例如,巴金说过,中国存在着某种人物,那种人物数量不多,影响极大,平日不知道藏在哪里,一有风吹草动就冒出来,在报刊上一会儿揭发这个,一会儿批判那个。看到这家院子里的花草茂盛,就大声咒骂;看到那家阳台上的鸟声动听,就抡起棍棒。正是这批人,使中国作家一直处于恐惧之中,无法写出像样的作品。

时至今日,尚有人打着言论自由的口号批评他人,哗众取宠,网上看见一则新闻,一位八零后作家竟炮轰鲁迅伪大师。我想,鲁迅先生是否大师尚不重要,可先生当时的作品背景是为了唤醒沉睡的国人,单凭这一点,两人层次一下区分开来,至于你怎么贬低践踏,鲁迅先生也是看不见,听不到的了。

难道,现代的文化就限于这种怪圈了吗?不是的,真正的大文化,不是藏于隐世著作,而是人民大众的生活方式以及精神价值,渗透于千家炊烟万家灯火之间。

有一个渔村的渔民出海打鱼,一定会在出海前走很远的路,到一个读书人家里求得一大叠字纸,压在船底。他们说,天下没有比文字更重的东西了,就靠它压住风浪。他们不认识文字,却尊重文字,这大概是人没接收教育而体现出的最原始的状态,这便是中国文化的灵魂所在。

我相信,总会有这样一种人,出现在中华文化大踏步向前迈进的时刻,打破怪圈,走向自由。而中华文化也与世界亲密相容,偶尔闪现出千年积累的高贵,亦如生活在这种文化下的子民,品行善良,思想丰富,道德高贵。

【第2篇】

古道西风

—读《寻觅中华》有感

“任何一部真正的历史,起点总是一堆又一堆的资料,终点则是一代又一代的感悟”。那么,《寻觅中华》便是作者心中的中华文化历程,是一次追寻自身起源的尝试。从传说中的黄帝到近代文化的艰辛,我们循着作者的目光从漫漫历史长河走来,并为自己的“中华基因”而自豪。

我最喜欢的一篇是《古道西风》。全文以古道西行的里程为线索,讲诉了我们的祖先和两位圣贤探索的故事,读之令人唏嘘不已。

盘庚率人民向西迁至殷,重振了高的繁荣。孔子西行洛邑问礼,又沿西去周游列国,是为了推行自己的理念;老子西出函谷关终隐黄沙外,是为了躬行心中的大道。

老子的学识,已看透了许多。也许,他对衰败的政治感到疲惫。所以,他悟出的是对于生命的超然。他否认自己有伟大的学说,只希望一切都顺其本道。“以其终不为大,能成其大。”而孔子不能赞成这些,他心中早有了对君子的概念和维护周礼的使命感。他还担着仁礼于己身,他绝不能就这样放下百姓万民。他们一定无法洽谈—-毕竟道不同。但我想,孔子向老子问礼,本不是想改变什么,学得什么,这是两位圣贤的会晤,今日一见,他们才更坚定了各自的志向。

他们都是百代君子,他们都是长途跋涉。

向西,还是向西,一路是古道西风,黄沙扑面。遥远的西方总是扑朔迷离,两位圣哲便永远行走在路上。向西眺望,看见的仿佛是道的归宿,仿佛是可以教化的国邦。文明传入的地方,天命降达的地方,他们,我们的祖先圣哲,总在探索着,正如身前身后古今的人一样。他们也许记得,自己商代的先祖曾浩荡而来,蹒跚而行,渡过黄河与自己擦肩而过,他们不会知道,身后还会有无数前仆后继的取经者,望着古道西风,“乞人骨标行路”。

我非常喜欢余秋雨先生对于孔子和老子之间旅途的切换描写,令人向往,让他们的结局都与西行、探求真理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但是,对于他对孔子周游列国的解读,我不能赞同。他说“孔子如同现在流浪者潮流一般,直到晚年还在进行自我放逐,整整十四年都在流浪。”然而孔子并不是在自我放逐,否则又何必带着、连累着这么多年轻的学生同行呢?孔子周游列国,为的是实践周礼的理想,找到一个可以施仁政的地方。他在追寻,他总是充满了希望,所以他的旅程总是停止不了。

读《寻觅中华》,就是读一本中国人自己的家谱。与《文化苦旅》的“苦”不同,他并没有那么多让人叹惋、愤怒、苦痛、悲哀的故事,我们只是在家谱上细细的品读。走在洪荒时代,看炎黄相争的郊野;在稷下学宫,感受思想自由带来的发展;跟随北魏的步伐,引出不纯洁而包容万象的盛唐;拨开宋代兵弱腐朽的外壳,去看她乱麻背后的蕴含,那雍容高贵的文化;走进重山间的田园,听陶明渊“纵浪大话中,不喜亦不惧”的人生态度。

鲁迅先生曾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寻看,那历史没有年代,我横竖看了一夜,才从密密麻麻的字缝里看出两个字‘吃人’!”这段文字曾经引用在《文化苦旅》的前言中,余秋雨写这本《寻觅中华》也许就是为了让人们知道,历史并非只是充斥着迫害、暗算、嫉妒、诬陷、血腥、权术,也不会因为政治的压迫、统治、外夷的侵略而没落,中华文明始终屹立于世界。《寻觅中华》中每篇都传递出这样的讯息:天佑中华。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502659.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大国在中国周边的军事部署(国家安全知识简明读本)》读后感_800字

    《大国在中国周边的军事部署(国家安全知识简明读本)》读后感800字 本书主要分析了周边国家——美国、日本、印度以及俄罗斯,在中国周边的军事部署情况,粗略介绍了这几个国家的军事战略及…

    读后感 2022年9月6日
    65
  • 读《猜猜我有多爱你》有感600字

    在世界的某一个地方,一个或者一个,正在为某个特别的人朗读着这个故事,故事中有两个角色――小栗色和大栗色。 今夜,我的妈妈也正为我读着这个故事。 每一次,小栗色兔子总是喜欢跟妈妈比谁…

    读后感 2022年7月11日
    98
  • 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400字――小兵张嘎观后感

    《小兵张嘎》是一部具有教育意义,一爱一国主义的提片! 我觉得这部电一影的一精一辟之处就在与编导用真实的历史,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不同人物的一性一格特点,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们的英雄用…

    读后感 2022年7月16日
    96
  • 用实际行动善待单位——《善待你所在的单位》读后感

    用实际行动善待单位——《善待你所在的单位》读后感 新年伊始,区委书记原峰同志将《善待你所在的单位》一文推荐给全区广大党员干部。近几日来,我反复细读,一次次为文章的大胆、直白、犀利而…

    读后感 2023年2月7日
    29
  • 草房子读书笔记900字

    里,我又重读了曹文轩先生写的小说《草房子》。它是我最喜爱的书之一。  这本书介绍了小说主人公桑桑在油麻地小学六年的生活经历。这本书中有对尊严执着坚守的秃头陆鹤,会写毛笔字…

    读后感 2022年5月25日
    165
  • 读《一只离群的蜜蜂》有感600字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是我形影不离的好,让我百看不厌,就算让我七七四九天我都能看完那就是《一只离群的蜜蜂》我最忠实的。 有一只小蜜蜂以为自己什么都能干,而且那一只蜜蜂做的工作比任何一只蜜…

    读后感 2022年7月14日
    85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