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年轻人禁欲8年,成了日本最好的匠人!
摘编自秋山利辉《匠人精神》中信出版集团2015年11月
日本有一家秋山木工,是专门定制家具的,日本宫内厅、迎宾馆、国会议事堂、知名大饭店等,都在使用他们精良制作。
创办者是71岁的秋山利辉先生,他27岁创办“秋山木工”,为了培养出真正的匠人,传承“达人”的师徒制度,办了一所秋山学校。该校学制八年,学费全免,针对全体学员设有不须偿还的奖学金制度。
一年的学徒见习课程结束后,才能被录用为正式的学徒,然后开始为期四年的基本训练、工作规划和匠人须知的学习。经过四年的学徒生涯,唯有在技术和心性方面磨练成熟者,才能被认定为工匠,从那时(第六年)开始到第八年的三年间,他们作为工匠,一边工作,一边继续学习。从第九年开始,他们就可以独立出去闯荡世界了。
这八年寒窗,学徒们会经历怎样的学习过程呢?
在学习期间,“秋山木工”针对以成为工匠为目标的见习者和学徒,颁布十条规则:
1、不能正确、完整进行自我介绍者不予录取
要不断地练习,直到能在一分钟之内,将自己的姓名、出生地、毕业的学校、家庭成员、八年毕业独立之后的自我期许,以及为什么要进“秋山木工”,还有将来的梦想等介绍清楚。
2、被秋山学校录取的学徒,无论男女一律留光头
剃光头是为了让学徒们下定决心,要在往后五年的时间内,将全副身心投入学习当中;因为如果决心不够,就无法坚持到底。
3、禁止使用手机,只许书信联系
禁止使用手机和电子邮件,对外的联络方式以书信取代。书写也是一种训练,如果连给客户的感谢信都不会写,是不能胜任工作的。
4、只有在八月盂兰盆节和正月假期才能见到家人
在一年的学习期间内,只有在八月盂兰盆节和正月,才有共十天的假。除了这些日子之外,即使父母来了也不准见面,因为精神松懈会妨碍学习。
5、禁止接受父母汇寄的生活费和零用钱
只有使用自己辛苦工作赚来的薪水,购买被称为“工匠生命”的工具才会珍惜。如果用别人的钱购买很棒的工具,也不会有任何感动。
6、研修期间,绝对禁止谈恋爱
一旦发现有人谈恋爱,立即开除。为了习得一生赖以生存的技艺,在五年学徒的期间,除了如何成为一流匠人之外,必须心无旁骛、专心学习。
7、早晨从跑步开始
每天早晨,所有人都要跑步,花十五分钟沿着街道跑一圈。通过这种方式,让大家振作精神,同时培养集体意识。
8、大家一起做饭,禁止挑食
准备饭菜和饭后收拾的工作,主要由入校第一、第二年的弟子承担。挑食的人往往也会挑工作、挑人,因此克服不喜欢的食物也很重要。
9、工作之前先扫除
打扫街道、打扫厂区、清扫机械、清扫车辆、清扫仓库。为了磨砺心志,工作之前先扫除。
10、朝会上,齐声高喊“匠人须知30条”
为了让学徒牢记一流的匠人是怎样的,每天早上所有人一定要齐声高喊“匠人须知30条”。通过这种反复朗诵,让一流匠人的标准,渗透到他们的潜意识中。
匠人须知:
1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先学会打招呼
2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先学会联络、报告、协商
3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先是一个开朗的人
4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不会让周围的人变焦躁的人
5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要能够正确听懂别人说的话
6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先是和蔼可亲、好相处的人
7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有责任心的人
8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能够好好回应的人
9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能为他人着想的人
10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爱管闲事”的人
11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执着的人
12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有时间观念的人
13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随时准备好工具的人
14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很会打扫整理的人
15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明白自身立场的人
16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能够积极思考的人
17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懂得感恩的人
18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注重仪容的人
19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乐于助人的人
20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能够熟练使用工具的人
21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能够做好自我介绍的人
22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能够拥有“自豪”的人
23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能够好好发表意见的人
24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勤写书信的人
25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乐意打扫厕所的人
26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善于打电话的人
27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吃饭速度快的人
28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花钱谨慎的人
29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会打算盘”的人
30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能够撰写简要工作报告的人
这些规则,不单单是为了培养优质匠人,更是培养一个人的品行。而这些法则极具通用性,在任何职业人身上都是行得通的。
秋山的这些观念,更像是一种生活哲理,每个人都可以践行。只要记住“守破离”这三个概念,就会离一流更近一步,离做好一个认真的人更近一步。
它的原型来自于确立了日本传统戏剧“能乐”的世阿弥之教导,泛见于艺术、茶道、武道、体育等领域。
“守”:模仿师傅的一切,对师傅所说的事情,要全部回答:“是,我明白了。”忠实地吸收师傅所传授的知识。
“破”:将师傅传授的基本形式,努力下功夫变成本领的阶段。
“离”:开创自己新境界,从师傅那里独立出来。
一时之间,对于这种日式极简哲学理解起来可能有些许费劲,那么不妨先做好生活中最简单的一些小事吧,打好招呼!
在打招呼的时候,我们要真心诚意地看着对方的眼镜,大声、清楚地表示问候。
秋山先生总是说:“我会让声音大的、能够好好打招呼的人,先开始工作。”如果不能好好地打招呼,我也不会带他去作业场所。
“早安”、“谢谢”、“失礼了”、“对不起”——我们必须学会这些,让别人听了心情舒畅,并且不由自主地回应自己。如果你和别人打招呼了,但是对方却没有回应,这不是对方的问题,而是因为你打招呼的方式有问题。
在打招呼的时候,如果你自己的脸部僵硬,那么对方的脸部也会跟着僵硬。如果是阴郁、沉重的问候,那么对方也会跟着变得沉重,所以只有先改变自己。如果想得到对方很好的回应,就必须先开朗地问候,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要是问诀窍,那就是试着喜欢对方。如果你想取悦对方,就会很自然地露出笑脸,神情愉悦地和对方打招呼。
但如果因为自己累了,所以问候声变小,那就是不体贴了。即使疲倦或情绪不佳,无论什么时候都能够保持开朗、有元气的问候,那便是真正学会打招呼的诀窍。与他人邂逅,也许一生只有这么一次机会,和客户的相遇当然也是如此。
在与让相遇的瞬间,如果能够通过打招呼,让对方内心泛起一丝笑容,那就是达到最高的境界了。
“工匠精神”首次登上政府工作报告!
微信号:水木然(smr669)
作者:水木然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上,在谈到2016年的工作重点时,李克强总理说: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这是政府工作报告里第一次提到“工匠精神”这个词。
在互联网+的倡导之下,制造业的社会地位受到了很大的削弱,很多人认为再提“工匠精神”已经落伍了。但是制造业才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必须开始培养“工匠精神”。
“玉不琢,不成器”。
工匠,一般指技艺高超的手艺人。而这些人身上所具备的严谨、专注、敬业精神,被称为“工匠精神”。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工匠是现代社会之前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工作主要依靠手工完成。工业革命之后,机器化大生产代替了手工作坊的生产,工匠逐渐受到了冷落。然而,在机器化大生产的时代,更注重产品的精度和品质,这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
每个人都会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其不同之处仅在于,各自工作中所要完成的任务及方式相异。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的人终其一生不过原地踏步,而有的人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如鱼得水得心应手、有声有色。最根本的原因只是他们对自身工作的认知和对待工作的态度及处理方法不同。把工作是一种修行,才能做出极致的产品,才能取得非凡的成就。
中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竟然缺少“工匠精神”,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中国很多企业的产品质量为什么搞不好?就是做事缺乏严谨的工匠精神。中国的产品质量不如日本,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家做事比我们更严谨,更具有工匠精神。
在中国的传统认知里,“工匠”的地位是很低的。尽管中国早已是世界工厂,但我们依然缺乏对工匠精神的重视和尊重。而欧美文化里,古时的出色工匠,可以跟艺术家和作家齐名。
不仅如此,日式管理最值得学习的也是一种精神,而不是具体做法。这种精神就是工匠精神:第一是热爱你所做的事,胜过爱这些事给你带来的钱;第二就是精益求精,精雕细琢。
精益管理就是“精”“益”两个字。在日本人的概念里,你把它从60%提高到99%,和从99%提高到99.99%是一个概念。他们不跟别人较劲,跟自己较劲。简单的说就是自愿把事情做好,因为这代表一种荣誉。如果没能做好,也会感到憎恶和耻辱。
当今中国,追求 “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往往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当其他企业热衷于“圈钱、做营销、再圈钱、再做营销”的循环时,坚持“工匠精神”的企业,依靠信念、信仰,看着产品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最终,通过高标准要求历练之后,成为众多用户的骄傲,无论成功与否,这个过程,他们的精神是完完全全的享受,是脱俗的、也是正面积极的。
回顾我国历史,春秋时期,鲁班便发明了木工工具、攻城器械、农业机具、仿生机械等,被视为工匠的典范与祖师;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三国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北宋沈括撰写《梦溪笔谈》、明朝宋应星撰写《天工开物》,自古以来我们似乎并不缺少“技近乎道”的源流。《增广贤文》言:“良田百顷,不如薄艺在身”。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底层人眼里,再多财富也有失去的时候,唯有一门手艺可保证衣食无忧。正是出于这种朴素的认识,民众愿意学手艺,还愿将手艺练得越来越好,工匠精神就这样在无形之中逐渐形成。
中国历史从来不缺好的工匠,现在也不缺好的手艺人。但是,如今的中国缺乏尊重工匠精神的文化。
坦白地讲,不少中国人对于工匠心存偏见,甚至有些看不起。而在日本,如果你被称为工匠,这意味着你受到了极大的尊重。只有一个行业内非常专注、做得出类拔萃的人,才能被称为工匠。如果你的面食做得很好,旁人就会称赞你是一个好工匠。工匠会根据气候、温度的因素,结合面粉的实情擀面,然后做出独此一家的面食。
同样,创建了两家世界500强公司、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就是一个具有匠人精神的企业家,他曾说:“企业家要像匠人那样,手拿放大镜仔细观察产品,用耳朵静听产品的”哭泣声”。”除此之外,三菱、日立、新日铁等大型企业,都具备彻底的工匠精神。
在美国,电焊工或柴油机修理工的收入往往比初级的办公室白领高,有的甚至高2或3倍。因为拥有技术的人太少了,我们对于“知识性工作”和技术工作有着错误的认识,如果一份工作很脏,那么人们就会轻易的认为这份工作很傻。但事实是,技术工需要做的思考真的非常多,这也是为什么他们的收入比较高的原因。而许多办公室的工作让人越来越笨,这是其收入低的原因,尽管要得到这份工作需要大学学历。
有人之所以对工匠心存偏见,认为工匠所从事的劳动,是重复性的,没有创造性可言。实际上,工匠在整个企业的生产流程中扮演关键角色,一切有关生产的设计、蓝图、标准,都依靠工匠和熟练的技术工人来实现。换句话说,没有技艺精湛工匠的企业,企业发展的目标无从实现。工匠从事的劳动固然是重复性的,然而好的工匠,在工作中能不断发现新问题,改进生产工艺流程,从而提升生产质量和效益。无数事实都表明:企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不仅仅是专家和工程师的事情,工匠同样至关重要。
截止2012年,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为什么这些长寿的企业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是一种偶然吗?他们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呢?是因为他们都在传承着“工匠精神”!
其实“工匠精神”有深远的意思。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这种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其核心是: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
“工匠精神”可以从瑞士制表匠的例子上一窥究竟。瑞士制表商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他们用心制造产品的态度就是工匠精神的思维和理念。在工匠们的眼里,只有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制造的一丝不苟、对完美的孜孜追求,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正是凭着这种凝神专一的工匠精神,瑞士手表得以誉满天下、畅销世界、成为经典。
在获得奥斯卡日本影片《入殓师》里。一个大提琴师下岗失业到葬仪馆当一名葬仪师,通过他出神入化的化妆技艺,一具具遗体被打扮装饰得就像活着睡着了一样。他也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好评。这名葬仪师的成功感言是: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你就要跟它建立起一种难割难舍的情结,不要拒绝它,要把它看成是一个有生命、有灵气的生命体,要用心跟它进行交流。
“工匠”是技艺精湛的人,在欧洲,德国的学徒传统培养了最优秀的工匠、瑞士的顶级名表都是工匠一个零件一个零件打磨而成的。工匠精神,就是追求极致的精神,并且专业、专注。
在这个“商人精神”横行的年代。个人和企业都面临巨大的生存挑战。比如一些以山寨产品为主的企业,在外部环境好的时候,企业可以生存,一但外部环境变的恶劣,企业很容易马上倒闭。
企业的核心因素是人,而脱离了这种困境的途径是培养企业的“工匠精神”。工匠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他们在享受产品在手里升华的过程。其他企业热衷于“圈钱—做死某款产品—出新品—圈钱”。而打造“工匠精神”的企业却在从另一方面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看着自己的产品在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最终以一种符合自己严格要求的形式存在。
工匠用的工作获得金钱,但工匠不为钱工作。一个人所做的工作是他人生态度的表现,一生的职业就是他志向的表示、理想的所在。
工匠精神并不是舶来品,《庄子》中就有记载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
厨师给梁惠王宰牛。他的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依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和音律的。
梁惠王问:“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厨师回答说,他凭精神和牛的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依照牛体本来的构建。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十九年了,他的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锋利。
厨师还说:每当碰到筋骨交错很难下刀的地方,他就小心翼翼地提高注意力,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霍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
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做任何事要做到心到、神到,就能达到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境界。看看瑞士名表,将一项技术发挥到极致,顶级品质造就了顶级品牌。
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它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心中。长久以来,正是由于缺乏对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才让我们的个人成长之路崎岖坎坷,组织发展之途充满刑荆。这种缺乏也让持久创新变得异常艰难,更让基业常青成为凤毛麟角,所以,在资源日渐匮乏的后成长时代,在互联网思维狂舞的疯狂年代,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相当于追本溯源,也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必经之路!
光头、禁手机、0零花钱、禁欲8年成了日本最好的匠人!
•
成功人生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5360.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