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断织劝学(剧本)》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2-03-14 12:53:09来源:admin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孟、推、剪等10个字,会写母、泪、孩等7个字及本课的词语。
2、能力目标: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演一演。
3、情感目标:使学生懂得学习、做事都要持之以恒,否则将一事无成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语,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表演课文,在情景表演中明白做事要持之以恒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收集关于孟子的资料以及孟母教子的故事
教学方法:
讲授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合作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师述: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篇和我们平时不大一样的课文,它就是24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1、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并读准字音。
2、师范读课文。
3、学生再读课文,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启发学生认识与以前学过的课文的不同之处,初步感知剧本的特点。)
三、识记生字
1、学生自主识字。
2、形近字比较:党堂 稚推 继断 桃逃
3、加一加:前剪 子孟 口呆
4、强调易错字:念(不要少写一点)
四、写字教学
1、自主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老师范写。
3、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故事导入
以孟母三迁的故事导入。孟母是一位对孩子要求很严格而又讲究教育方法的母亲。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另一个关于孟母教子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小组讨论:
孟母听了孟子的话,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
孟子听了孟母的话,心里想些什么?说了些什么?他以后会怎么做?
3、全班汇报
三、指导分角色朗读
1、指导学生进行对话练习
重点指导学生准确地读出语气。先确定角色,明确角色的关系,联系实际想想母亲、儿子交谈时各用什么语气。
可把课文分为三个情节:孟子逃学孟母断织孟子悔悟。并确定对话的基调:母询问、儿作答;母断织、儿惊讶;母述因、儿悔悟。
2、同桌练习分角色表情朗读。
要注意括号内的提示。
3、全班汇报表演。
四、分角色演课本剧。
五、扩展练习
收集 孟子的故事并讲给同学听。
《劝学》复习学案
文言文专题复习学案1——《劝学》
[复习目标] 1.积累“绝、假、望、用”等实词,“而”等虚词。 2.熟练背写,准确翻译全文。
[教学流程]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1)劝学( ) (2)虽有槁暴( )(04浙江) (3)学不可以已( )(12年全国卷:奋力大呼,得贼乃已。) (4)木直中绳( )( )(14年大纲卷:交通贵戚,吏莫敢绳14年福建卷:绳吏之法尤峻) (5)金就砺则利( )( ) (6)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 (7)君子生非异也( ) (8)风雨兴焉(10浙江) ( ) (9)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10)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 )(者:14年安徽卷) (11)登高而招( ) (关注高考:13年山西:登景泰二年进士)
二、一词多义 假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2.以是多以书假余 ( ) (关注高考 :①12年北京卷:闻君义甚高,愿假榻。 ②13年湖北卷.诸贵假以劲弓 ) 3.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 ) 4.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 ) 5.假令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 ( ) 绝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2.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 ) 3.以为妙绝 ( ) 4.佛印绝类弥勒( )(12年湖北卷:绝难乘,少能骑者。)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 6.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 7.请息交以绝游( ) 8.不如早与之绝 ( ) 9.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 10.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 而 1.某所,而母立于兹(06辽宁)( )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07山东)( ) 3.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
4.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14年天津卷: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5.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 6吾尝终日而思矣(04湖南)( ) 7倚歌而和之(10浙江)( )(14年安徽卷:临清流而赋诗)
8吾尝跂而望矣 ( )(12年山东卷:我腾跃而上) 9蟹六跪而二螯 ( ) 10所谓忠者不忠而贤者不贤也(06湖南)( ) 1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08天津)( )
1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1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关注高考 :①12年山东:以为华而 少实 ②13年山东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③14年浙江: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14. 朝济而夕设版焉(11.山东)( ) 15.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11.江西)( )
16. 信而见疑(09山东))( ) 17. 人非生而知之者(09四川)( ) 18. 爽籁发而清风生(10湖南)( ) 19.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09天津)( )
三、翻译句子: 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3.天津) 。(13.山东) 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四、名句默写: (1)《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 , , 。”(14年全国大纲卷)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14年浙江卷) (3)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14年福建卷) (4)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14年四川卷) (5) ,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14年辽宁卷)
五、拓展阅读: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然后翻译全文.。 扁 鹊 见 秦 武 王 武 王 示 之 病 扁 鹊 请 除 之 左 右 曰 君 之 病 在 耳 之 前 目 之 下 除 之 未必 已 也 将 使 耳 不 聪 目 不 明 君 以 告 扁 鹊 扁 鹊 怒 而 投 其 石 曰 君 与 知 之 者 谋 之 而 与 不知 者 败 之 如 此 知 秦 国 之 政 也 则 君 一 举 而 亡 国 矣。
六、写作空间 (1)收集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意思相近的诗句。 (2)积累有关“思与学”关系的名句。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请联系实际举例。
文言文专题复习学案——《劝学》 [教学目标] 1.积累“绝、假、望、用”等实词,“而”等虚词。 2.熟练背写,准确翻译全文。
[教学流程] 二、解释加点的词语: (2)劝勉、鼓励 (2)即使(3)停止、废弃 (4)合乎 墨线(14年大纲卷:制裁、约束) (5)金属制的刀剑等;靠近,接近 (6)强.这里指声音宏大;彰:清楚,此指听得清楚。 (7)通”性”,资质,禀赋 (8)相当于”于是”,在那里 (9)古代的半步 (10)托身、安身 语气词,用于主语后,用于引出原因、解释等(者:14年安徽卷) (11)登上(升职)
二、一词多义 假 1.借助 2.借 3.假装 4. 宽容 5.假如 绝 1.横渡 2.停止 3.极 4.很,非常 5.与世隔绝的 6. 断绝 7.断绝 8.绝交 9. 断绝 10. 穿越 而 1.你的 2.递进连词,并且 3.因果连词,因而 4—5. 假设连词,如果 6—8连词表修饰 9—11连词表并列 12—16 转折连词,却 17—19 顺承连词 就
三、翻译句子: 1.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2.木材笔直,合乎墨线,(如果)用火烤使它弯曲把它做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规的标准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的原因,是用火烤使它弯曲,使它成为这样的。 3.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金属制的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并且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4.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到达千里远的地方。 5.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五、名句默写: (6)《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4年全国大纲卷) (7)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14年浙江卷) (8)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14年福建卷) (9)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14年四川卷) (10)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14年辽宁卷) 五、拓展阅读: 扁 鹊 见 秦 武 王 武 王 /示 之 病 /扁 鹊 请 除 之 /左 右 曰/ 君 之 病 在 耳 之 前 目 之 下/ 除之 未 必 已 也/ 将 使 耳 不 聪 目 不 明 /君 以 告 扁 鹊/ 扁 鹊 怒 而 投 其 石/ 曰 /君 与 知 之 者谋 之/ 而 与 不 知 者 败 之 /如 此 知 秦 国 之 政 也/ 则 君 一 举 而 亡 国 矣/ 译文:医生扁鹊去见秦武王,武王把他的病情告诉了扁鹊,扁鹊建议及早医治,可是国君的近臣说:“君王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未必能治好,弄不好反而会使耳朵听不清,眼睛看不明。”武王把这话告诉了扁鹊,扁鹊很生气,扔掉他手中的石针,说:“君王同懂医术的人商量治病,又同无知的人一道讨论,破坏治疗。凭这一点就可以了解秦国的内政,如此下去,君王的一个举动随时都有亡国的危险。
《劝学》学案4
一、目标展示:
知识与能力
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虚词。
过程与方法
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做学问应当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
二、重点难点:
1.归纳掌握“劝、中、疾、致、假、绝、兴”等词义。
2.背诵课文前三段。
三、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他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共二十卷,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