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幼儿喜欢倾听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2、学说故事中的对话,能完整的进行表演。
3、了解一些动物的外形特征,并理解小蝌蚪变青蛙这种特殊的生长方式。
教学准备:
《幼儿阅读》、课件、大故事书、头饰。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出示谜语,激趣导入:
大脑袋,黑身子,
甩着长尾巴,
住在池塘里。
(打一个动物)
小朋友们可真聪明,春天到了,老师要给小朋友讲一个关于小蝌蚪的故事,名字叫做《小蝌蚪找妈妈》。
二、基本部分:
1、欣赏故事:教师结合大故事书,有感情的讲述故事。
2、交流讨论:小朋友,故事里都有谁?
在故事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小蝌蚪在找妈妈的时候都遇到了谁?
最后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
它们的妈妈是谁呢?
3、再次倾听:教师播放课件,分部分进行讲述。
·图1和图2,提问:
春天到了,青蛙妈妈从泥洞里爬出来之后,做了什么?
这些卵变成了什么样儿的小动物?
·图3、图4和图5,提问:
小蝌蚪向前游,它们碰到了谁?
鸭妈妈是它们的妈妈吗?
那它们的妈妈长什么样子?
·图6,提问:
小蝌蚪按照鸭妈妈告诉它们的样子,找到了谁?
鱼妈妈是他们的妈妈吗?
那它们的妈妈长什么样子?
·图7,提问:
小蝌蚪按照鱼妈妈告诉它们的样子,找到了谁?
乌龟妈妈是它们的妈妈吗?
那它们的妈妈长什么样子?
·图8,提问:
小蝌蚪按照乌龟妈妈告诉它们的样子,找到了谁?
鹅妈妈是它们的妈妈?
那它们的妈妈长什么样子?
·图9、图10、图11和图12,提问:
小蝌蚪最后找到了妈妈吗?
它们的妈妈长什么样子?
小蝌蚪为什么和它们的妈妈长得不一样呢?
4、学说对话:
教师给孩子们发《幼儿阅读》,一边看图,一边练习对话。
三、结束部分。
佩戴头饰,分角色表演故事,教师做旁白,幼儿分饰各种动物。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2):
《小蝌蚪找妈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尝试借助拼音自主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尝试借助拼音自主认读本课24个生字,并能够联系已有词语积累尝试组词。
3、积累描述青蛙妈妈的短句。
4、概述小蝌蚪找妈妈经过:小蝌蚪的变化、先后遇到谁。
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
1、板书:小蝌蚪,小朋友们见过小蝌蚪吗?有什么特点?读好“小”的特点来。
2、板书:妈妈,小朋友们,你觉得妈妈怎样?读得亲切一些。
3、板全课题,读好课题:谁?什么事情?
板块二:初读
1、借助拼音,大声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认读:
(1)带拼音读;
(2)去掉拼音读;
(3)尝试给一类字组成词语读。
3、读短句:
(1)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
大声读——加上动作读——用这样的句式,看着彩图说说青蛙妈妈的样貌
(2)披着绿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大大的眼睛
大声读——加上动作读——用加点的词各说一句话
4、比赛读课文。
板块三:概述
1、抢答:小蝌蚪找妈妈过程中先后遇到谁?用“先遇到……再遇到……最终遇到……”的句式说一说。
2、自由读课文,说说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身体发生哪些变化?画出有关句子,完成段落填空: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不知什么时候……
板块四:指导
《小蝌蚪找妈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练习分主角朗读课文,抓住人物对话中关键词语读好人物语言。
2、练习分主角表演课文。
3、发现故事回环叙事方法,尝试声情并茂讲述故事。
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
1、板题,读题。
2、回顾课文主要资料:小蝌蚪找妈妈过程中,先后遇到谁?(小蝌蚪是怎样找妈妈的)
板块二:分主角朗读课文
(一)
1、范读小蝌蚪和鲤鱼阿姨的对话,看看读好人物语言要抓住哪些词语,体会为什么要抓住这些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