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古诗翻译(静夜思译文及注释)

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及注释

直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

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注释:

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

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疑:好像。

举头:抬头。

参考资料:

1、

孙宏亮.李白《静夜思》考证. 延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2

创作背景:

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555800.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李白最难超越的一首诗将进酒(李白将进酒全诗赏析)

    李白就像一座大山,虽心向往之,却难以翻越。 他绣口一吐,便是半个大唐。 在他留下的千首诗中,最难以超越的应该是《将进酒》,只是开头17字,便惊艳了千年,后人有人称“太白此歌,最为豪…

    2022年6月10日
    213
  • 感谢信任支持的句子,会继续努力

      1、愿与您继续鼎力合作,共同迈向事业的巅峰!   2、感谢所有帮助我和信任我的人,我会一如既往地做好自己,更会用自己百分百的努力去付出,去奋斗。   3、感谢对我的极度信任,感…

    美文 2022年6月5日
    3.4K
  • 诗经蒹葭简短赏析

    诗经蒹葭简短赏析   蒹葭诗中的景物描写十分出色,景中含情,情景浑融一体,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给人一种凄迷朦胧的美。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诗经蒹葭简短赏析,欢迎查看,仅供大…

    美文 2022年11月28日
    52
  • 描写伤感的古诗句

    描写伤感的古诗句   天下着雨,空气中弥漫着忧郁 一种莫名的愁绪锁住眉宇 千丝万虑,包不住内心的`恐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描写伤感的古诗句,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描写伤感的诗句…

    美文 2022年12月2日
    39
  • QQ空间个性语录:我在偏袒朋友的时候别跟我讲什么大道理,我聋了

      1.有时候,希望时间可以过得更快点,一眨眼就和你到白头。      2.班级总有一群人写作业写得半死,另外一群人抄作业抄得半死。      3.你笑的那么美,我怎么舍得让你皱眉…

    美文 2022年11月5日
    50
  • 背叛伤害不了你,能伤你的,是你太在乎

    1、不是拼命对一个人好,那个人就会拼命爱你。爱一个人最好的方式,是经营好自己,给对方一个优质的爱人。俗世的感情难免有现实的一面:你有价值,你的付出才有人重视。 2、时间久了,你会发…

    美文 2022年12月16日
    38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