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从师生阅读开始
我们先看一个学校阅读环境建设的案例:
一、打造阅读教室,让室内阅读触手可及。
(一)由图书角变图书柜,扩大藏书量,夯实阅读物质基础。学校的每个教室两侧都有宽77cm长600cm的窗台,开始作为班级图书角,图书摆放在窗台上供学生借阅。优点:空间大,学生拿书方便。不足:不能归类,借阅归还不便。接着又在讲台旁边的窗台上设计一个小型的图书架,优点:可以分类放书。不足:位置有局限,学生不能随意查阅。现在前门和后门之间制作一个长600cm的图书柜,由三组书柜组成,属于全开放式设计,大约能放图书800-900册,书架低于儿童的身高,便于不同身高的学生阅览。我校与六和公益组织联盟,出资二万余元为学校配置优质图书2240本,因为六和公益是专业以阅读为主的社会公益组织,每个年级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配备不同的图书,每个班级保证70本。这些图书属于正版图书,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开学初,班级开展“同捐共读”活动,号召学生拿出质量高的图书,现在各班班级内图书300余本,极大地充盈了图书角的建设。
(二)由阅读展示区到阅读晋级栏,营造班级阅读氛围。每个班级在班级文化布置中都把阅读环境作为其中一项,开设“书香小屋”、“阅读成果展示”、“好书推荐”、“阅读分享”,充分展示学生优秀作业和作品;“阅读小明星”、“我是小书圣”等班级阅读晋级栏,多样的评比和展示无时不充斥着学生的视觉。
(三)因地制宜建转角书吧,形成开放阅读区。根据教学楼的建筑特点,学校在拐角处设计了拐角书吧,学生下课时可以坐在书凳上自由阅览图书,清幽的珠帘搭配静谧的绿萝,转角书吧成为孩子们休息、阅读的场所。
二、阅读内容多样化实施
(一)推荐阅读书目,形成阅读课程阶梯化。上学期,我们参考教育部下发的《中小学生分级阅读指导目录》和《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老师们经过精心挑选,通过致家长一封信的方式,为每个孩子推荐了5本共读书和15本推荐书目,课题组在信上与家长分享“让孩子爱读书,爱与家长一起读书之妙策”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把阅读当成必须的生活方式。本学期又结合各年级部编版教材“快乐读书吧”的推荐书目,确定了各年级的共读书目,并开始尝试课程阶梯化,培养阅读习惯:一二年级以绘本类和桥梁书籍为主,三四年级以神话,童话类为主,五六年级以经典文学为主。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源。各班每周周三下午第一节课为阅读课,语文老师借助本班共读书目进行导读课、推进课、分享交流课三种课型的实施,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实践、积极探索阅读教法,现已逐步形成导读课、推进课、分享展示课基本课型。
(二)固定阅读时间,让课外阅读成为常规课程
阅读习惯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养成。每天阅读一小时是我校每个孩子和老师要达到的时间目标。各年级每周两次晨诵,一二年级(周一、周二),三、四年级(周一、周三),五六年级(周一、周四),由专人检查,分工明确。各年级教师开发了适合自己班级的晨诵教材,真正用诗歌开启黎明。每天中午1500余人在学校就餐,就餐后12:30—1:00半个小时的午读时间,午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低年级老师讲绘本故事,中高年级自由阅读。晚诵是晚上半个小时诵读或亲子阅读,班级建立微信群或小黑板,每天晚上打卡签到。每周三下午第一节是全校的阅读时间,已经纳入课表中。学期之前年级内制定课程计划,上课之前上传课外阅读的教学设计和教案。
(三)举办丰富多样的阅读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实践活动分为班级和学校两个层面,学校从课题立项后按照时间顺序先后开展了期初的经典诵读活动,期中的读书月活动(跳蚤书市、读书征文、晒书单等)故事爸妈进课堂活动,期末阅读专项家长会、阅读书香班级、读书小明星、书香家庭的评比活动。班级层面不定时开展读书交流会、故事会、课前三分钟交流读书感悟等。学校层面的课外阅读活动比较扎实,特别是到目前进行了12期故事爸妈进课堂活动。举行了几次之后发现中低年级学生和家长对这样的活动很感兴趣,提前准备了各种各样的绘本故事,还制作了精美的绘本课件,高年级的家长配合度不高。从学生的反响来看,中低年级学生不同家长来到教室为他们讲故事充满期待,高年级学生则反应平淡。课题组成员带领老师经过充分调查,协助高年级家长改变原先的讲故事改成推荐整本书,或者挖掘家长资源把故事爸妈进课堂活动改成“家长进课堂——职业体验”。对学校层面来说,故事爸妈进课堂活动是学校实施阅读课程的一项,而利用家长的资源让孩子们看到不同的职业特点,不同的生活方式,拓宽了学生的生活视野,对生活充满好奇。阅读专项家长会目前也是学校展示一学期来阅读成果的综合展示,班级里摆放学生一学期的阅读成果,老师讲述一学期来带领孩子们进行阅读的经过,家长方面进行亲子阅读的经验分享。回顾班级阅读历程,盘点孩子的阅读成果:绘本集,诗歌集,整本书阅读册,亲子阅读集,假期阅读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