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天性》(一):学习是挑战天性的必修课
《认知天性》这本书是近来读到的一本关于学习方法探索的书。由11位认知心理学家数10年的实验研究心血之作。首次提出人类认知规律和学习之间的紧密联系,解读人类普遍的学习过程规律。根据脑神经科学研究成果,推导出的最有利于大脑的简单学习法则。
认知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学习一个概念的时候,花费越多的心思,尝试用自己的话语去重新演绎它,或者是尝试理解这个概念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意义,就能越牢固地掌握这个概念。
学会细化知识,你就能让自己无止境地学下去。所谓细滑,就是理解新知识的过程,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把新知识表达出来,把它和已知联系起来。越是能把新知识和已知关联起来,越是能诠释这两者的关联,就越能牢固地掌握新知识。新旧知识间的关联越多,就也有助于记忆。即把越是把新知识放到更广阔的情景之中,越有助于学习。从新知识中提取关键概念,从而建立自己的心智模型,与此同时把这种模型和已知联系起来,就更容易掌握复杂的知识。
拿大家司空见惯的错题本来讲,学霸的错题本通常都不只是错题本,而是举一反三,由一道错题联系到与这道题相关的知识点,进而又拓展到自己做过的同等类型的错题。所以说同样时间里,学霸的错题整理耗时应该高于普通学生。且学霸的错题整理一定不仅仅是照抄正确步骤或是正确答案。相对于普通孩子仅是对着老师讲过的步骤,重新誊写一遍,学霸的错题整理一定也是最为吃力的。
而大量事实研究证明:正是感到学习更吃力时,记忆才更为长久、牢固。
重复记忆和集中训练、记笔记、不同颜色的记号笔标注的不同记号、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传统的学习方法并不能带来出色的长期记忆。比如研究证明,多次阅读同一篇课文,延伸出来的理解和感受也多是相通的。
大脑没有接受挑战,知识也没有起到巩固的作用。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但是并没有什么用!你对挑战的认知和对挫败感的承受,配不上你对自己成绩的期待。
美国前国防部长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说,有些事是已知的已知——有的事情我们知道自己知道;有些事是已知的未知,意思是我们知道有的事情是自己不知道的。但是还有未知的未知——那些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情。”
那么此刻再来看班级里,成绩一般的孩子几乎很少去想什么是自己不知道的。
诸多的研究成果发现,主动检索——考试可以强化记忆,而且检索花费的心思越多,受益就越多。
练习检索可以将知识学得更扎实,效果也要好于重复接触最初的资料。这就是测验效应,也称检索—练习效应。
《认知天性》中举了2010年《纽约时报》报道过一项科学研究:让学生阅读课本里的一段文字,然后选一部分进行考试,让他们回忆阅读过的内容。一周之后再考察他们的记忆情况,结果发现接受考试的学生比没有考试的学生多记了50%的信息。
虽然有不少网友诟病这种机械地考试方法,但是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创新不过是空中楼阁。
从整体来看,任何一种检索练习都有助于学习,当然检索时付出的认知努力越大,记忆的效果也越好。
学习是挑战天性的必修课,略感吃力的,越有挑战的,学习的效果也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