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语文教案合集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教师范文网(www.dengyong.cc)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篇1
【教学设想】
初读课文,提出要求,学生根据提示要求,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新词读音,读通课文,扫除语言障碍,为第二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师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
生试着读好课题。
2.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狐狸给谁分奶酪?为什么分奶酪?)
3.师引导:狐狸到底给谁分奶酪?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新词。
1.朗读课文我能行。
正确朗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课件出示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练读第1自然段。
谁能把这一段读正确呢?让我们先来试一试吧!
①学生自读,边读第1自然段,边圈画出本段的生词并与课件标画的对照。
②同桌互读,检查自读情况。
③课件出示加拼音的词语:“捡到、奶酪、哥儿俩、开始、拌嘴”。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教师相机提示“捡、俩”是三拼音节,“始”是翘舌音。
④出示去掉拼音的词语,采用指名读、跳读等不同方式指导学生读准每个生字的音。
⑤把生词融入课文,再读第1自然段,读文努力做到不顿读,不拖音。男女生赛读,个别读,读好本段的同学奖励一颗星。
(3)练读第2-9段。
①用学习第1自然段的方法学生自由读第2-9段,边读边圈画出本段的生字词。
②出示词语“仔细、瞧了瞧、咬一口、别急、嚷起来、剩下”,谁来读?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教师相机提示“仔”是平舌音,“剩”为翘舌音,“嚷”是后鼻音。
③出示去掉拼音的词语,采用指名读、跳读等不同方式指导学生读准每个生字的音。
④把生词融入课文,再读第2-9段,读文努力做到不顿读,不拖音。分组赛读、指名读。读得好的同学再奖励一颗星。
2.书写生字我能行。
出示生字:奶始吵仔急咬第
(1)自己读一读,指名读,读准音。
(2)重点指导“第、急”。
课件出示这两个字的笔顺,教师范写相机指导:“第”字第七笔是横折;第
八笔是竖折折钩;“急”的笔顺要注意,第二笔是横撇,第三笔是横折。
学生描红,练写。(课件出示坐姿图和握笔姿势图。强调坐姿,头正、身直、臂开、足安。)教师巡视指导。写完后自己对照例字,不满意的再练写一个,教师反馈,写正确,写整洁。
(3)自己采用一看、二写、三对照的方法练写其余的字。书写《习字册》生字,端正写字姿势,做到正确、整洁。
(4)展示学生书写作品,集体评议,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照自己的字能做到正确、整洁的就加颗星。)
三、巩固练习
1.打开新课堂完成读拼音写词语。(自己完成后,同桌互改,同桌认为写得满意加一颗星。教师展评,鼓励学生写正确,写整洁。)
2.教师小结:小组成员数一数自己得到的星,加起来最多的小组,被评为学习优胜小组。
语文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和主要情节。
2.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的乐土之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绚烂的图画,犹如一个个欢快活泼的音符,有说不尽的乐趣,道不完的喜悦(请多名同学说出自己童年的趣事,不做阐发,意在勾起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熟悉小说脉络。
学生阅读归纳,教师点拨:小说按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三部分组成。其中,看社戏是主体部分,可分四层:看戏前的波折——看戏中的见闻感受——看戏——偷吃罗汉豆。
2.再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看看课文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明确: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详写)——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详写)——赵庄看社戏(详写)——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六一公公送豆。
(三)深入探究:
作者说“平桥村”是他的乐土,请你说说有哪些让他感到快乐的人、事、物。
小组讨论后发言。
(淳朴好客的大人小孩,钓虾放牛看戏,悠闲的乡村生活……)
(四)课后学习:
1.继续熟悉掌握一些字词:
归省:xǐng行辈:háng惮:dàn絮叨:xùdāo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凫水:fú潺潺:chán歌吹:chuī蕴藻:yùnzǎo
家眷:juàn皎洁:jiǎo漂渺:piāomiǎo纠葛:jiūgé
2.诵读“一出门……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社戏(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社戏之乐在何处
2.通过优美语段体会本文风情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描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上堂课内容。
(二)重点赏析:
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中的写景部分,体会美丽景色对愉快心情的衬托作用:景美,小伙伴们纯真的友情更美。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美丽景色的?
引导学生明确:(1)嗅觉,如豆麦和水草发散出清香;(2)视觉,如月色朦胧,淡黑的起伏的连山;(3)听觉,如似乎听到歌吹了;(4)想象,如料想便是戏台。
2.课文最后一段虽很简短,但实在是文章的画龙点睛之笔,蕴含着深刻的含义。那一晚的戏,看得人昏昏欲睡,气得小伙伴们破口大骂;那一晚的豆,也只是滴着露水,带着泥土气息的普通罗汉豆。那么,文中为什么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一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究竟好在哪里呢?原来“看社戏”和“偷豆吃”是“我”在平桥村这块乐土感受最强烈,印象最深刻的两件乐事,它们给“我”的少年时代带来最美好、最愉悦的心灵感受,使我永远不能忘记那里人们朴实、真诚、善良和聪明能干,也不能忘记美丽动人的江南水域风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这一切都是“我”在“那夜”以后的城镇生活,人生旅途中再也不曾感受到的。因而,这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既表达了“我”对乐土生活的赞叹,又抒发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拓展延伸:
许多童年时代的美好东西现在已经没有了,比如以前过年时的一些传统活动,自己炒瓜子花生,蒸馒头团子,正月十五自己做兔子灯……其实现在的物质生活比过去好多了,但总觉得那时的东西要比现在的地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教师先讲述一个这样的故事,然后让学生回忆自己类似的童年经历和感受。
教师总结: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互相帮助是快乐的根源。
(四)课后学习:
回去跟父母或其他长辈了解现在已经淡化或消亡的民俗风情,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记录下详细过程,制成海报或黑板报。
语文教案篇3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体裁:
【七绝】
原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午(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注释]
(1)擎:举,向上托。(2)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3)最:一作“正”。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出处】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明白大自然里有无穷的奥秘和极大的学问,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的道理。并学习“我”善于观察的好习惯。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认识5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为一本读不完的大书。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都是爱读书的孩子,我们都知道,读书对我们成长有很大好
处,谁能用古诗或名人名言来概括一下读书的好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本很大
很大的书,读也读不完,这是什么书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快乐读书屋来来
学习《读不完的大书》。
二、揭题
1、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2、那么就让我们快到书中去看看吧。
三、读中感悟,体验新知
1、初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认读一下本课的字词。(课件出示生词、展翅飞翔、两
军对垒、暑寒荣枯、井然有序、壁垒森严、随风摇曳、温柔细腻、雨后春笋)
3、默读课文:
课件出示思考题:
(1)这本书指的是什么?
(2)你是从哪知道的?(第一自然段)
(3)谁来读一下第一自然段?
(4)大自然对五六岁的孩子来说,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好玩的、好看的)
思考后指名回答,集体评议。
4、作者又觉得大自然哪好看,哪好玩呢?快速浏览一下课文找一找。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写大自然中好玩的东西?(第2~5自然段)
(2)默读第2~5自然段。找出作者具体写了大自然中哪些好玩的东西。
(飞鸟、花草、鲜花、蚂蚁、果树、竹林、棕榈树)
5、选择一处或几处你喜欢的景物,小组内学。说说作者最喜欢什么,你从哪
个自然段看出来的。(课文第3自然段具体描述了蚂蚁搬家时井然有序、尽心尽力以及两军对垒时你死我活的勇敢忠诚——令人不可思议)
(1)大自然中写昆虫虽然很小,但它们的行为却往往让人不可思议,读蚂蚁搬家的情景,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呢?(惊讶。指名朗读,集体评议)
(2)蚂蚁两军对垒时表现怎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齐读,看谁能读出对蚂蚁的敬佩之情)
四、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美好的景象,辽阔的天空,浮云朵朵飞鸟翱翔,五颜六色的鲜花散发出沁人的芳香,满山的果树,竹林生机勃勃,高大的棕榈树……
1、这时你有什么感受?
2、作者会有什么感受呢?
3、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4齐读最后一段,说说为什么说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
五、你见过大自然的哪些现象?大自然给你带来什么样快乐?说说你的感受。六、小结:说一说本节课你的收获。
拓展延伸
1.联系课文内容和平时的生活积累,说说大自然中有哪些奥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你能回答哪些问题?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展开想像,用彩笔画下来。
板书:
野外——飞鸟花草蚂蚁
读不完的大书热爱大
自家——果树竹林棕榈自然
《读不完的大书》教学反思
《读不完的大书》这篇课文是以童趣为主题的读书屋中的一篇课文,课文描写了作者童年在大自然中寻找乐趣,感受到大自然有无穷的奥秘,表现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设计教学时,我着重从“读”悟”上入手,引导学生快乐学文、读文,识文。
学习课文时,我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以丰富的情感参与学习活动,这样既能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又能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丰富其情感世界。比如引读的运用和教师的换位参与等都起到了激发调动学生情感的作用。学生体会到大自然如何可以称得上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在字里行间学生感悟到了,大自然给作者提供了游戏的材料,自然的庭院让他欣赏到美,大自然的奥妙无穷,有着丰富的知识,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乐趣。随后,让学生们说说大自然给自己带来哪些快乐,有的孩子说自己奶奶家的院子里有许多的果树,到了秋天,自己站在小凳子上采摘鲜果,吃起来格外鲜美,有的说自己在路旁看蚂蚁搬家,想到天气的变化,还有的说大自然提供了太多的美丽让我们欣赏……听着他们的描述我觉得孩子们真正悟出大自然为什么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了。
这节课如果能在训练学生读的过程中,照顾的层面完整些,指导朗读时让基础好的学生带动基础不好的学生,可能训练的效果会更好。
语文教案篇5
师: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第十三课,一起读课题。
生:《天游峰的扫路人》
师:和老师一起写课题。上节课,《天游峰的扫路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老人很勤奋。
生:他很有毅力。
生:他很坚强。
生:他很自信。
师:这些印象是怎么得来的?
生:读书。
师:对,读书得来的。
师:老师没想到他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生活在什么地方?
生:天游峰。
师: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描写天游峰的一节,用书上的话回答。
生:在第二节。
师:“像——”读读,你们觉得天游峰怎么样?
生:险、高。(板书:险)
师:张老师这么高的山是不敢爬的,上次上黄山,不敢上。这句话怎么读?
指名读。
师:为什么好不得意?
生:觉得自己的勇敢,因为我爬上了。
师:其实这一节描写的是什么?
生:生活环境。(板书:环境)
师:这是一写人的文章,既然是写人的,我们先来看看他的出场。
师:什么叫出场?你们看过戏吗?
生:要有前奏、敲锣打鼓。
师:读第三节,看看他是怎么出场的?
生读。
师:很有意思啊,他怎么写的。
生:他是借助扫路人的声音写出他的出场。
师:为了老人的出场,他用声音来铺垫,这使我想起了一首诗:“恰似―――烟波浩渺――”。
继续读,老人怎么样的?
生读。
师:作者怎么描写老人的。
生:(读)从是外貌上来描写的.。
师:读后觉得老人怎么样?
生:很清贫。
师:从哪里看出的。
生:很质朴、褐色的衣服。
师:我觉得没什么特别的,与一般的扫路人一样啊。第二次写扫路人在哪里?
找。
生:第八节。
师:纠正读音:“削”。与第一次有什么不一样的。
生:第二次写得清楚,面色黝黑。
师:我奇怪了,第一次时间早,第二次晚,天色越来越黑,却写得越来越清楚,为什么?
去读第4-7自然段。
生:作者第一次只是简略地看一看,第二次老人把他领进了自己的屋里,为他沏了杯茶,他们成为知己了。
师:一杯茶就贿赂他了?再默读思考。
(生默读)
生:他一开始简略地看一下他穿什么衣服,第二次写仔细地看了。
师:为什么要仔细地打量?
生:那层层叠叠地路,却扫上扫下,我很佩服他。
师:那山高不高
生:高。
师:游客爬上去都感到气喘吁吁、半途而返。
师:读一读第六节。
生读。
师:从第六段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老人很乐观,他却说“不累,不累”,说明他爬习惯了。
师:难道他真的不累吗?
生:不是。
师:看看他怎么说的?
生: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师:说明什么?
生:他很热爱自己的工作。他――(引读: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师:他把扫路当成了一种享受。
想想第三节,他扫地时“哗――哗――”一般人很累。节奏很快。把扫路当成了什么?
生:一种乐趣。
师:对作者来说是什么?
生:一种启发。
师:想读吗?
生:想。
指名读。
师:你觉得她读得怎么样?
生:很有感情。
师:有没有谁出老人对工作的热爱?把工作当成一种享受。想听我读吗?
师:听老师读,哦,不,看着老师读。
师范读。(生情不自禁地鼓掌)
生:自主练习朗读。
师:谁愿意读。我找个瘦点的同学。
生:我读我读。
(指名读)
师:如果你是老人,你为什么感到不累呢?
生:我把扫路当成看风景。
(生鼓掌)
再指名读。
师:我正在看他对我笑?把工作当成享受。很腼腆。为什么天不黑的情况下,我能看出大致的容貌,天越来越黑,却把老人看得更清楚了。
生:他一是一般的人,这么累的工作却很喜欢。因此,感动了作者,才仔细地打量他。否则是表现式的,轮廓式的。
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写了扫路人?找一找看一看,这些文字里你又能感受到什么呢?
默读。
生:(读第十节。)
师:是啊,我能舍得走吗?
生:不舍得。
师:这节你感受到老人怎样?
生:老人很热爱祖国。看祖国的山山水水。
生:扫路人热爱自己的工作,不舍得走。
师:老人说,他早该退休了。却舍不得走,(引读――)这是哪儿的?
生:天游峰。
生:老人很喜欢天游峰。
生:他很热爱大自然。
生:他喜欢天游峰的每一个地方。
师:(再次引读第十节)我能舍得走吗?这是什么句子?
生:反问句?
师:老人太热爱这里了,你能读出来吗?我们换种方式。来跟我比一比。我普通话考了九十多分,播音员的水平,你们能比过我吗?
生:能!
师:比过我的方法是什么?孩子们,好好读吧。
师:推荐两个最好的跟我比。
生:我推荐我自己。
师:为她的自信而鼓掌。
(女生读。男生读)
师:我读前喜欢咳嗽两声(扮老人相,呵呵)。读。三人谁读得好?
生:老师。
师:还有哪里写老人?
生:我读最后一节。(生读)
师:三十年后,老人多大了?
生:一百岁。
师:从这句话中你感觉到老人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特别健康。
师:神仙,老神仙。
生:自信。
师:能把这种自信读出来吗?
(指名读)
师:“朗声大笑”怎么笑?(生笑)把老人的大笑读出来。
师:老人是怎样的人?
生:热爱祖国、热爱工作的人。
生:是个勤劳的人。
生:他是个自信的人。
师:他要活到一百岁。这节课,我们也和游客们一样,游兴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