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离职的主动权,让自己的职场未来更科学

每一个职场上都希望能找到一个让自己满意的工作,同时找到这样的工作后,也希望能够长期的在一个地方能够稳定下来,并得到长久的发展。但很多时候常常是事与愿违,当我们在一个单位呆上三年五年甚至是更长时间,我们会慢慢发现单位并不是我们之前想象的单位了。这个时候要提醒你注意了,你需要重新来审视自己的定位和以后的职场规划。

掌握离职的主动权,让自己的职场未来更科学

计划着从单位离职,有两个方式,一个就是主动离职,一个就是被动离职。

主动离职的原因则是比较多了,有觉得工资低了,有想看看有不有更高的职位,有想就是想换一家公司等等。这里就说到,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该离开自己的工作单位了。其实也不难判断,如果自己所在单位给员工的工资水准明显比别的公司低,而且,通过自己的了解,出去以后,完全可以得到一份工资高不少的工作,并且单位也短时间内解决不了工资问题,这个时候,如果觉得自己更需要一份高工资的岗位的时候,其实是可以考虑离职的。

不能再学到新的知识和技能,工作中自身能力下降也是促成离职的关键原因。你将自己所在岗位上的知识和技能全部可以熟悉的掌握了,同时公司也没有对你进行转岗的意思,单位给予你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或平台也是非常有限的,甚至是没有的,你在个人能力上面没有明显的提升,相反感觉自身的能力在下降,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且时间较长了,你应该考虑换地方了。

一般在一个公司,三到四年时间,职位是应该有一个调整的。就是你做了三年的主管,那么,做了三年,或者四年,就应该差不多可以调到副经理了。如果做了五年,还是没有调整,其实这个时候是可以考虑调整一下自己的,这个时候离职,对自己也比较有利,再久其实就不好了。当然,如果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也不是特别高,觉得这样的状态也挺好,当然就不必考虑。

除了上述关于工资职位以及个人能力提升方面,公司的营收情况也是影响离职的关键原因。公司在不断萎缩且没有找到突破的方向。盈利能力在下降业绩在下滑,同时单位决策层或老板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办法,这样的单位后面就很危险,很可能是哪一天老板就突破宣传破产了,甚至是连工资都发不出来也是正常了。单位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你也要提前做好准备了。

主动离职都是因为自己在本岗位或者本单位无法在突破自己了。

被动离职则相对简单,一个就是被公司干掉了不得不离开。或者说,公司的所作所为就是为了让自己离职,所以,这样的情况下,越早走其实越好。当然,有的人想让公司主动开掉,拿补偿走人,这样的想法无可厚非,看个人价值取向了。

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其实,都应该对自己的职业有个比较清晰的规划,无论在什么岗位,什么年龄,都是需要的。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64629.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职场新人教你几招实用的理财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对人群的划分,刚工作的职场新人处于探索期与建立期之间。在此阶段的理财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强制储蓄,提高资产规模 记账和储蓄仍然是这个阶段的重点。而除了一…

    2022年6月1日
    116
  • 福建省国有企业老总年薪最高50.4万

     我省国有企业的老总们现在年薪能拿多少?最高50.4万元,最低5.88万元。记者昨日从有关部门获悉,省国资委近日正式批复核准了2004年度我省21家国有企业98位负责人的薪酬,这也…

    2022年5月24日
    1.2K
  • 电脑族如何防面部衰老

      长假后,许多常坐办公室的女性都会发现女同事的肌肤变得水润亮丽。为何休息一周后就有如此大的效果呢?大多白领丽人心里都明白,自己远离了电脑的辐射和工作上的压力,不亮丽才怪呢?但一年…

    2022年5月23日
    135
  • 成功拿到GE offer的经验

      一、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说起来容易,其实这对于很多同学来说不是一件十分清晰的事情。技术、管理、销售、市场、服务、生产等等众多的职位眼花缭乱,刚开始的时候都不知道他们是干什么…

    2022年6月4日
    133
  • 人缘差的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毛病

    什么叫人缘,就是人与人的关系。有些人自带主角光环,走到哪里人缘都非常好。有些人人缘就非常的差,别人都不喜欢跟他交往。不管是在生活上还是在职场上,人缘差的人往往混得都不咋样。那些人缘…

    2022年5月14日
    168
  • 理财专家:长期债券风险最大

      央行近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再次加息的可能性加大,在通货膨胀和加息的双重压力下,一向稳定的债券市场呈现下跌走势。专家表示,升息通道中,长期债券将累积越来越多的风险。   华夏银行…

    2022年6月1日
    134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