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晏子春秋》参考答案

)阅读下文和背景资料,完成第23-27题。(1 3分)

辨《晏子春秋》 柳宗元

①司马迁读《晏子春秋》,高之,亟莫知其所以为书。或曰:晏子为之,而人接焉。或曰:晏子之后为之。皆非也。

②吾疑其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为之。墨好俭,晏子以俭名于世,故墨子之徒尊著其事.以增高为己术者。且其旨多尚同、兼爱、非乐、非攻、节用、非厚葬久丧者,是皆出墨子。又非孔子,好言鬼事,非儒、明鬼,又出墨子。又往往言墨子闻其道而称之,此甚显白者。

③自刘向、歆、班彪、固父子,皆录之儒家中。甚矣,数子之不详也!盖非齐人不能具其事.非墨子之徒,则其言不若是。后之录诸子书者,宜列之墨家。非晏子为墨也,为是书者,墨之道也。

【背景材料】

(景公)问于晏子曰:“古之圣王,其行若何?”晏子对曰:“其行薄身厚民,故聚敛之人不得行;不侵大国之地,不耗小国之民,故诸侯皆欲其尊;不劫人以甲兵,不威人以众强,故天下皆欲其强:德行教训加于诸侯,慈爱利泽加于百姓,故海内归之若流水。”……墨子闻之曰:“晏子知道矣。”(节选自《晏子春秋》)

23.“背景材料”中晏子“对曰”的内容印证了柳文所说的墨家“□□”和“□□”的思想。(2分)

24.对柳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晏子春秋》中的晏子,应该属于墨家学派的人。

B.《晏子春秋》的作者,应该是墨子门徒中的齐国人。

C.《晏子春秋》体现了墨家思想,应该把它列入墨家著作。

D.以后编纂诸子书籍的人,应把《晏子春秋》列入墨家。

25.柳文第①段“高之,而莫知其所以为书”一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6.从句式角度分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柳文用来证明“吾疑其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为之”的论据有哪些?(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1)墨家好俭,晏子也因节俭传名,墨子的门徒用抬高晏子的方法来推行自己的学说;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兼爱(1分)、非攻(1分)

24.A(2分)

25.(司马迁)推崇《晏子春秋》,但是不知道这本书的写作情况。(2分)

26.用倒装的句式来强调“甚矣”,语气肯定而强烈,突出了作者对刘向等“数子”观点(考证不周详,错得离谱)的批评和否定,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也更信服作者的观点。(3分)

27.(2) (《晏子春秋》中)尚同、兼爱、非乐、节用、非儒等观点,都出自墨家学说; (3) (《晏子春秋》里)有不少地方写到墨子听到了晏子的言论以后加以称赞。(4分)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65191.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诗句结婚祝福语

    诗句结婚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新婚祝福诗句-婚礼祝福   1).伸出爱的手,接接盈盈的祝福,让幸福绽放灿烂的花朵,迎向你们未来的日子……祝福新婚愉快!…

    古诗文 2022年11月22日
    31
  • 《步入衡山》翻译赏析

      《步入衡山》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范成大。其古诗全文如下:   应有人家住隔溪,绿阴亭午但闻鸡。   松根当路龙筋瘦,竹笋漫山凤尾齐。   墨染深云犹似瘴,丝来小雨不成泥。   更无…

    古诗文 2022年11月7日
    56
  •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全诗翻译赏析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的诗意: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怀美酒振奋精神。“长精神”即“振作精神&r…

    古诗文 2022年11月20日
    92
  •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阅读答案及翻译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

    古诗文 2022年11月29日
    51
  • “溪渔子,金陵江宁人”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溪渔子传 方孝孺 溪渔子,金陵江宁人。少脱略不拘,与群儿嬉遨,辄处其上,而什伍部署之,令之曰:“之左”,则趋之左;曰“之右”,则折而…

    古诗文 2022年11月29日
    39
  • 文言文究竟该如何学习

    文言文究竟该如何学习   1:同学熟读、背诵经典名篇,对于培养兴趣、形成语感有益,对于应对考试、准确答题则有用;   2:一般背诵篇目的“研究与练习”都设置相应题目,引导同学理清结…

    古诗文 2022年11月19日
    19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