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后感1200字
从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到物联网时代,改变的是沉淀的数据,不变的是在线的状态,背后是计算能力的提升。
我们总在说大数据,到底大数据的价值何在?
大数据不同于信息,信息是收集来的,受到收集渠道的限制,是片面的滞后的离线的,就像是调查问卷或是软件测评,而大数据则是伴随着每一次的点击,云端与终端信息的交换而自然沉淀下来的,它反映了每一次交互,获取的成本近乎于零。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沉淀下的数据种类正变得丰富,体量也变得更大。
但大数据的精髓不在于大,而在于在线,数据在在线交换中产生价值。离线的大量数据只是大的数据,而不是大数据,无法对终端给予即时的反馈。使数据进入云端,能够被计算,并与终端进行交换交互,才使得大的数据转化为大数据。
于是,庞大的体量和即时的交互,如果依靠增加服务器是无法支撑互联网爆发式的数据计算需求的,比如双十一和春运购票,及时快速地调用计算资源就要谈到云计算。不要以为买几个服务器,搞几个数据中心,就是做大数据。大数据是在线沉淀下来的,价值的发挥也就依赖在线的云计算。
云计算就像是把发电厂连上了国家电网,计算能力实现了动态分配,数据实现了即时更新,所以私有云不是真正的云计算,公有开放在线的公共云才是真正的云计算。世界上只有一个半企业是阿里云的榜样,一是亚马逊,半个是谷歌。
物联网时代的到来,需要云计算成为公众基础资源,能够用,便宜用,安全用。提升计算能力,使云计算能够跟上大数据的发展,成为公用资源降低成本,使云计算能够支撑大数据的发展,制定新的规则保护数据安全,使用户能够信任云计算。
在线时代,获取数据,计算和分析数据,然后利用数据进行新的服务,才是拥抱互联网时代,依托大数据,借助云计算的数字化的创新。将已有业务搬到网上,并不是数字化创新的内容。
几年前,做专利导航的人们喜欢说自己用的是大数据的方式,但将静态的不交互的专利信息加以分析,也无法根据导航建议与导航结果对分析和下一步导航方向进行动态调整,这并不是大数据的玩法。现在搞大数据的似乎又看上了测序这块肉,测序结果的隐私性和大数据的公共云之间又该如何协调?如果建立起治疗过程,科研立项和测序结果之间关联的大数据,将云系统限定在相关所有人员内,也将是一种公共云,也许能赶上用大数据指导精准医疗。
也是几年前,强局说要做云审查,我以为能够自动收集婶儿每一次的检索式和最终确定的检索结果的标引项,形成动态的不断完善的检索要素推荐系统,这个想法是足够大数据的,可惜需要云计算,怀抱肉感梦想,却忘了自动化部是骨感美人,只会重装系统。可惜啊可惜!强局在审查大数据上的发展,可能还追不上食堂新饭卡系统收集大数据的能力,也许我们可以冲击下世界一流审查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