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克里斯托夫(上)》读后感1800字
上半年读熊培云的作品时看到他不止一次提到过《约翰·克里斯托夫》,他提到这是对他产生巨大影响的一部作品,本着爱屋及乌的想法就加在了书架,直到近期把这部作品看完,五星作品,没得说,许老的这版翻译也相当不错。
罗曼·罗兰:法国思想家、文学家、音乐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191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也主要是因为这部作品,一生致力于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在这部作品中,罗曼·罗兰以贝多芬为蓝本,借克里斯托夫的经历表现了每一个天才人物放下过去,开拓未来的经历。
“江流滚滚,声震屋后。”
克里斯托夫生在一个于音乐世家,父亲梅希奥是一位演奏家,爷爷约翰·米希尔是有名的乐队指挥,梅希奥德婚姻过于草率,但母亲路易莎坚忍的品德得到了公公的认可,并养育了克里斯托夫及另两个儿子。一次偶然的机会,梅希奥发现了克里斯托夫的音乐才能,并无休止地训练儿子。梅希奥酗酒又肆意挥霍家产,克里斯托夫较早的成了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梅希奥德死亡成为克里斯托夫走向成熟的第一个转折点,他从亲人的离去中更深刻地认识死亡。
奥托是克里斯托夫年轻的人生中遇到的第一个朋友,最终因为他们在友谊中投入异于常人的热情而遭受风言风语,最终,这些流言使友情破裂,他们坦率的关系发生了质变,慢慢失去了联系。
“友情是爱情的前奏曲,新的爱情占据了克里斯托夫的心灵,其他的光辉总要黯然失色的。”
从蜜娜、莎冰再到阿达,可以看到克里斯托夫在初期阶段对爱情的追求方法和内容。父亲的去世惊醒了肤浅追求蜜娜的他,了解身处不同阶级的爱情在激情褪去后什么都不剩。莎冰是克里斯托夫唯一承认的初恋情人,却不幸死于流行性感冒。后勾搭上粗俗的阿达作为自己的情妇,但在后续一些事情中认识到阿达的丑陋并离开她。
克里斯托夫以年少轻狂的热情笨手笨脚改造德国艺术,他极力抨击并对老一辈艺术家发表评论意见,最后离开了德国去往法国,以给学生教音乐为生,认识了卖弄风情的学生柯勒蒂和她温柔的表妹葛拉齐亚。
他翻来覆去地自言自语:“我有了个朋友。”
奥利维是克里斯托夫后半生的知己,在他经历丰富的一生中,克里斯托夫又结交了很多朋友,但没有谁能比得上奥利维。两人同住,奥利维写评论文章为克里斯托夫树立声望。而奥利维也是安东尼蒂的弟弟,这位姑娘也是克里斯托夫所珍视的,她却在与克里斯托夫重逢前夕因肺结核症死去。奥利维与肤浅的雅克琳的婚姻拆散了两个朋友,一个五一节的庆祝会变成了暴动,奥利维不幸被刺伤致死,同时,克里斯托夫因刺伤了一个士兵而流亡瑞士。
“他不再明白人为什么而活,回想起他亲眼看到的斗争,他辛酸地佩服为信念而身体力行的人类。正面和反面的思想,运动和反动相继而来—民主制、贵族制,社会主义,个人主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进步,传统—就是这样此起彼伏,没完没了。每一代新人都闹得热火朝天,和前任一样劲头十足,以为自己是唯一到达顶峰的人,并用檑木滚石把前人推下山去;他们手舞足蹈,大声疾呼,把权力和荣誉都归于自己;但是不到十年,他们又给新的胜利者用檑木滚石推下山去,烟消火灭了。现在又该轮到谁呢?”
在流亡期间,他与安娜不算道德的恋爱压抑了他创作的才华,后在葛拉齐亚的帮助下,继续的创作并成果不菲。当面对重返法国后他得到的追逐和掌声,他认为有些滑稽,被公认为大师,却被年轻一代认为已过时。
“克里斯托夫不再计算那些流逝的岁月。点点滴滴,生命就这样消失了。但他的生命不在这里,对他说来,生命不再有历史。生命的历史就是他创造的作品。从音乐的源泉中滔滔不绝地流出来的歌声充溢了他的灵魂,使他对尘世的喧闹无动于衷。”
葛拉齐亚以朋友的身份陪伴克里斯托夫,虽然相爱但从未结婚,她最终死于埃及,克里斯托夫死于巴黎。
他快要倒下,也终于到了对岸,圣子答道:“我是新生的未来。”
“你再见到约翰克里斯托夫面容之日,就是你将死而不死于恶死之日。”
克里斯托夫和所有人一样,经历了懵懂、探索、爆发、沉淀等各个阶段,在无尽的矛盾与情感中挣扎起伏,最终化为宁静。见过了他的面容,也就是领会了人生蕴含的全部意义,这是人生沉浮的轨迹,人们都会迷惘,也都会在不断地探索中发现这个规律,最终在人生的挑战和失望中找到让心灵沉静的希望。
一个时代的悲剧落幕,这是过去的我们,肩负使命而痛苦,又奋力的向前,生命将在死亡与复活的循环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