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爱读的极简世界史》读后感2800字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你一定爱读的xx史”大概是一个系列,我之前读过《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在读《你一定爱读的极简金融史》,还准备再看看以这个名字开头的《极简美国史》,《极简法国史》等等,感觉有点意思。
读极简史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好处:
一是极简史对于了解某个方面或领域的历史和知识是个极好的开始。浓缩的就是精华,不是最重大的事儿或最重要的人,一般也不会放到极简史里。
二是极简史以牺牲细节为代价获得了全局观。简史一般框架、结构和顺序都很清晰,便于整体的把握。
第三,简史简单明了的信息也比较容易产生印象,方便记忆。
上一本《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的确是名副其实,不仅欧洲的历史大事整理的颇为到位,意义分析的深入浅出,文字也清新幽默,翻译颇见功力。这本《极简世界史》也不错,但相形之下阅读体验感觉稍逊一筹,文字翻译等并无太多出彩之处,不一定一定爱读,算是中规中矩吧。
尽管已经是极简了,但世界历史上下五千年,前后约600亿人的生活,再怎么精简,肯定还是有不少的内容,需要有所侧重。相对而言,我比较关注中国相关的历史,然后是欧洲美国的历史,再次是世上比较大的战争和事件。南美、非洲大洋洲相对比较遥远,仅大致浏览。
印象比较深的几个方面有:
中国方面,从世界的眼光看中国,有时候有一些不一样的视角,比如阿拉伯军队击败唐朝军队(怛Da罗斯之战),唐自此开始慢慢走向衰落(当年的阿拉伯帝国横扫欧亚非,打败了罗马,占领了北非西班牙,征服了印度,但碰到极盛的唐军,在数倍的军力下惨胜):
从8世纪开始,唐王朝开始走向衰落(始于751年,阿拉伯人击败了唐朝军队,763年,西藏的军事势力(吐蕃趁安史之乱而为,安史之乱才是唐势力撤出中亚的主因)攻占了长安)。
关于太平天国的原因、结果和意义第三方如何看待(人口快速增长却没有突破性的农业技术):
这时,清政府还面临着许多农民起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人口的迅速增长(到1850年,中国人口为4亿5千万),民不聊生。1850年,起义终于爆发,一直想要推翻清朝统治的洪秀全,领导一支100万人的反叛军队挺进南京。1853年军队占领了南京,并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随后这次起义波及了另外15个省份。在英法联军的帮助下,1864年,清政府恢复了对南京的统治,这场起义终于以被镇压而宣告结束。这场起义导致近2千万人丧失性命,虽然起义被镇压了,但是清朝并没有恢复权威和地位。
东亚的日本拥抱西方,在亚洲首先进入现代化(与此同时的明朝却故步自封,早已关上了对外交流的大门):
1543年,葡萄牙商人和基督教传教士来到日本,日本第一次与西方开始有商业和文化上的交往。日本统治者们十分欢迎外国人的到来,并对西方的技术和武器设备非常感兴趣。大名织田信长用这种新的武器设备制服了其他大名,1568年攻占了都城京都,1573年罢免了最后一位室町幕府的将军。
美国方面,天命昭昭的观念对于美国的领土扩张意义重大(难道美国人也讲究“天人合一”?):
昭昭天命”的原则为美国的扩张起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个短语最初是由《纽约晨间新闻报》主编约翰·奥苏利文1845年为吞并得克萨斯而提出的。“昭昭天命”甚至上升到了宗教理念的层面,它将扩张视为天赐的使命,迫使美洲印第安人离开自己的家园(还屠杀了上百万头野牛)。
欧洲方面,前几天还跟土耳其朋友聊到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朋友马上开玩笑说不是陷落,是征服… 东西方文明对同一事件的截然相反的态度,可见一斑。今年九月去伊斯坦布尔好好领略一下这座千古名城的魅力:
1453年,奥斯曼帝国夺得了康士坦丁堡,这是历史性的转折,预示着拜占庭帝国的灭亡和奥斯曼帝国长期统治的开始。16世纪,为了避开不断扩张的奥斯曼帝国,寻找新的贸易途径,欧洲大力发展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由此开启了一个向外部探索的伟大时代。(原来改变人类命运的地理大发现开始是为了躲穆斯林)
历史上重大的战争之残酷,让世界付出及其惨痛的代价,仅伤亡过千万这一数量级的就有(可能还有国共内战):
然而,从毁灭性的生命损失而言——某些历史学家估计,(自13世纪始)近3千万人死于蒙古人的铁骑之下:中国人口减少了一半,而伊朗高原损失了四分之三的人口——值得庆幸的是,蒙古帝国是短命的王朝,储君的纷争、不恰当的管理方式和后来不断的起义导致了它的灭亡。
这场起义(太平天国)导致近2千万人丧失性命,包括平民和军队(是史上毁灭性最强的内战),有些城镇和乡村被全部摧毁。
这次战争(一战)是史上最惨烈的战争之一,有近3千万将士和平民伤亡(近850万平民死于战争之中)。
大战(二战)期间,有超过5000万人丧生,其中有至少3500万平民(其中2000万来自苏联,450万来自波兰)。至少1000万,有可能多至1700万平民死于纳粹种族灭绝主义的刀下,包括约600万死于“犹太人大屠杀”期间的犹太人。
千万级死亡人数的疫病和饥荒,丝毫不亚于战争(人类与细菌的战争任重道远):
14世纪时,一场尤为致命而恐怖的被称为”黑死病”的鼠疫席卷亚洲,欧洲和中东(据维基百科,世界有约2500万人死于黑死病,欧洲人口减少30%-60%)。
西班牙人还带来了许多欧洲疾病,如天花和流感,这使得美洲人口剧减,还有上百万人死于银矿和农庄里。死亡的人数甚至超过了因黑死病而亡的人数,1492年至1650年,估计美洲土著居民减少了80%~90%。由于劳动力缺失,在1500年控制了巴西的葡萄牙人把非洲黑人引渡过来。
随着史上最惨烈的一场大战的结束,一场名为“1918大流感”的瘟疫(又称西班牙流感)爆发了,给这被战争蹂躏的世界增加了2千万到4千万死亡人数。这场瘟疫造成了世界近3%的人口死亡,堪称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自然灾害。印度有约1000万~1700万人死于这场瘟疫,印度尼西亚有150万(当时总人口数3千万),美国有67500人因此瘟疫而亡,而英国则超过20万人。
苏联有上百万人死于饥饿,包括1932年至1933年大饥荒造成的乌克兰1000万死亡人数。
科技的发展带来了交流和进步,也带来细菌和枪炮。所幸的是,经过几千年各大陆的自我残杀到近几百年的相互残杀,在核武器的恐怖的平衡下,人类也终于进入到了相对理性平等的现代文明。在各文明大国的共识和共同努力下,尽管局部地区还有战乱、贫困和饥荒,但是已经很难想象有数十万人的屠杀和伤亡,更不用说数百万或数千万的级别了。一日千里的技术进步让这个世界越来越小,相互的牵扯却越来越深。正如几十年前的我们完全无法想象今天的世界一样,十几年后的世界可能完全是另外一个我们同样无法想象的样子。世界不再遥远,我们必须要学会与操着任何语言的任何人种沟通共事交朋友。从相互了解开始,产生相互理解,再到良好的沟通是交朋友的基础,而这相互了解的基础就是了解别人从哪里来,即别人的历史。随着了解的深入,可能会慢慢发现,无论我们从哪里来,对于以安全、尊重为根本的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共同的。我们都是人, 有着共同的人性,可能都去往同一个方向,这大概算是这本语言平实的《极简世界史》给我带来的一点小小的启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