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读后感1100字
曾經在「忽悠」智慧城市的時候,引用了很多物聯網的概念,似懂非懂了好一陣子。
此書卻有如啟蒙般地讓我認識到這個曾被人吹捧又有人質疑的「物聯網」,其實就像「互聯網」從誕生的驚異發展成如今必需的基礎設施一樣,已經慢慢地滲透到生活設施/基礎系統的方方面面。從互聯網,到物聯網,到物聯網產生的大數據,到大數據分析利用帶來的創新,到創新帶來的新的安全挑戰,到挑戰背後仍然可期待的美好未來,為我層層揭開了「物聯網」的神秘面紗,讓我想進一步去探個究竟。
書中的一個比方確是很形象的:
社會面臨的威脅就是成為「技術青蛙,坐在慢慢升溫的鍋裡,不久就會被我們自己的數據煮熟」
隨著互聯網基礎設施的極盡完善,「萬物互聯」或終將成為一種必須的基礎系統,也許變得理所當然般的沒人再掛在嘴上。也許我們現在還在糾結,質疑,爭論。但未來的某一天,我們還是在爭論哪些「安全」「人性」「倫理」「危機」的話題時,「物聯網」乃至「萬物互聯」「人網互聯」可能已經悄悄地成為了日常的系統,而人類所關心的話題,大多不是某一個技術所獨自引發的,往往每一次新技術革命都會引發這類話題的辯論升級,也往往就在時間的推動力量下,新的方式、法律、制度、思潮就會逐步消退這些爭論,或是趨於「習以為常」的接受發展狀態,又把同樣的話題引向下一個突破性的新技術。書中列舉了很多有爭論有分歧的觀點和事例,但我相信作者是理性的樂觀的。歷史長河中的每一次技術革命都讓人類經歷了「人類角度「關注的這樣那樣的挑戰,在人類社會中建立起這樣或那樣的系統和制度,人類的好壞善惡仍然是那樣制衡的利用著每一階段的技術。所以沒什麼需要特別悲觀的。
看了那麼多科幻電影,其實還蠻期待哪個「人網互聯」或是「人物互聯」「人機互聯」的未來,也許哪個未來「智能」和「智慧」的結合會帶來更大的價值。當年機器的誕生,也曾讓人類擔心「機器」取代人類勞動力,會讓人失去工作換取生存的機會,也有很多人抵抗當年的機器革命。而歷史的發展證明,機器的誕生,讓人類的智力得以進一步的釋放,擺脫了很多原始體力的限制和束縛,而讓更多的人在投入哪些更是「人類」特有的創造。或許這一輪的技術革命「不一樣」,但我相信這個「未來」可以讓「人類」的價值進一步提升,而那些「人類特有」的「意識」「直覺」「情感」「文化」「智慧」並不會消亡,人類也不會所謂的變「懶惰」下去,只是屆時人類對「何以為人」的思考或許會進入另一個境界,現在的人類的思考和理解,對未來的人類而言,就像我們現在理解「山頂洞人」一樣,成為宇宙歷史的滄海一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