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林广记》读后感1900字
《笑林广记》:在咬牙切齿的人群中自得其乐
赵普说他能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着实有些自大。治天下谈何容易,可当你拥有了宰割天下的权势的时候,放着诸子百家的策略不用,偏偏要用半部论语治天下,那么作为黔首小民,也不敢说半个不字。所以我对他的自信深表怀疑。但如果有人于此,拿出来一本《笑林广记》,并告诉你说看了之后你肯定会笑,那么你一定要信他的话。
中国比较有名的笑话书有很多,如《笑林》、《启颜录》、《艾子杂说》、《雪涛谐史》、《解愠编》、《古今笑史》等等,但论在民间的影响力和普及率,都不能与游戏主人编辑的《笑林广记》相比。主要原因在于,成书于清代的《笑林广记》语言通俗易懂,故事短小精悍,没有什么历史典故,没有什么名人轶事,大都是没有名姓的普通人。
一人送紧急公文,不骑马,却和马一起奔跑,有人为他为什么不骑马,他说六条腿总比四条腿跑得快。这笑话惊出我一身冷汗,我想起了大炼钢铁的年代,几亿人放下本职工作,把吃饭的家伙都熔掉,试图超英赶美,他们的逻辑不是和这痴人一样吗?
在外教书的私塾先生,偶然看到两条狗在交配,发出了由衷的感叹:“我不如也。”置身书外的人看到此都会笑出猪叫,可身处其中的先生却是极其痛苦。
童生试考完,县官听到外面喧哗,门子来报说,童生拿错了拐杖,在那里争执起来了。试想一下这群白胡子老头急赤白脸而又老当益壮的样子吧,他们曾经的鸿鹄志已经烟消云散,如今在意的只不过是拐杖耳。
财主想检验私塾先生的教学成果,出了个上联“割稻”让儿子对,儿子对以“行房”。私塾先生忙打圆场说这是“积谷防饥,养儿防老”的意思。呜呼!在漫长的封建时代里,大多数中国人终其一生都在劳动,并以繁衍后代为终极目的。这则笑话,让人不禁想起《诗经》里那篇充满自豪感的《螽斯》。
因为穷,父亲让两个儿子看一眼墙上挂的咸鱼吃一口饭,结果大儿子看两眼才吃一口饭,被小儿子告状,父亲说:“咸死他。”我在另一个场合想起过这个笑话。那次,女友笑我饭量大,她说了句曾经她爸用在她身上的话:“吃多拉多,屁眼哆嗦。”当年她家孩子多,经济条件不好,所以用这句粗话来吓唬她,想控制一下她的食欲,多省些口粮。
听笑话的人,总是会开心。可笑话中的主人公,却笑不出来。他们的生活是心酸的,经历是不足为外人道的。甚至可以说,任何笑话书,都是一本辛酸史。这也是我偏爱这本书的理由,因为我喜欢把自己想象成笑话的主人公,试图从笑声中看到眼泪。反过来,当生活中遇到不如意事时,也把自己想象成笑话的主人公,试图从眼泪中看到笑声。
从这个意义上讲,笑不仅仅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更是一种可以后天培养的能力,而《笑林广记》便可以当做入门教材翻翻看。拥有了这种能力,不仅使我能够在咬牙切齿的人群中自得其乐,还使我能够在正襟危坐的人群中抓耳挠腮。
龙应台当年发问:“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实际上还可以用这个句式再问一句:“中国人,你为什么不会笑?”中国人在很多场合是不会笑的,喜怒不形于色被标榜为情商高,是成功人士的标配。
谢安在下棋的时候接到战报,下完了才缓缓地说:“小儿辈大破贼。”如果换作是我,早就一蹦三尺高放声狂笑了,可人家谢安就这样稳。不笑,似乎是值得夸赞的,但这种矫情镇物的本质是什么呢?不过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威仪,维护权力的神秘感,不让人看破心理活动,一旦被看破,自己就不能凭这张冷脸忽悠人了。冷脸摆久了,就丧失了笑的能力,给他讲一万个冷笑话以冷攻冷也不会见效。
没穿衣服的皇帝在大街上走,所有人伸长脖颈,一言不发,像是被人提着的鸭,他们似乎真的看到了那件华服,只有一个孩子笑着说:“看!他光着屁股呐!”面对这些高高在上的冷脸的时候,面对周围都是三缄其口一言不发的人的时候,依然能够笑出来的人,不仅聪明,而且勇敢。
除了这种刻意装深沉的人,还有一种人是不具备笑的能力的。在《古今笑史》里讲一个官僚想把放在盘子里的核桃用罩子罩起来,结果总是罩不上,有个下人过来,先把核桃倒在罩子里,然后再把它们扣在盘子上,立马解决了问题。这个官僚不是夸奖这个下人,而是说:“民伪日滋矣。”这种以守拙为要的官僚,不具备一点幽默细胞,天天板着面孔教育我们,不要耍小聪明,不要动歪脑筋,不要攻乎异端,要高尚,要纯粹,要脱离低级趣味。
在听他们言之凿凿地讲这些大道理的时候,我总是会发呆,会走神,会情不自禁地往下三路想。他们这么满腹经纶,到底是要拉屎撒尿的吧。于是,我想到了一副著名的挂在厕所上的对联,上联是:有小便宜,下联是:得大解脱。这本《笑林广记》并非救世神书,也非劝世良言,读完得大解脱难,有小便宜却是真的。